一百一十四家京津药企落户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沧州崛起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滩。现在已变身百余家京津等地药企集聚的产业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使沧州崛起了一个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2月15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白雷感慨地说。
产业园区的沧州普瑞东方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批硼酸类医药中间体产品,一下生产线就被打包运往法国。
“我们的生意红火着呢。单是这批法国的订单,即使昼夜不停生产,也要干上20天!”公司总经理冷延国说,“要是放在以前产能受限、扩产无望的北京大兴厂区,这些订单是无法完成的。”
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医药产业转移开辟了新天地。
2015年1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承接北京企业集体转移。
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一旦搬到异地,只能重新进行审批。
“留在北京,受到空间、资源等限制。搬到河北,又担心享受不到北京的政策。”冷延国道出曾经的焦虑。
为此,京冀探索实行了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集中转移至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依法实施许可和认证,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入驻园区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该园区由此成为京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
2015年10月17日,北京郎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成为外迁入冀后产出首批药剂的北京转移药企。“在这里,既省去了跨省(市)转移的审批环节,解决了新药品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难题,又保留了‘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首都市场,非常有利于企业发展。”公司经理冀伟伟说。
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了企业活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了京津冀等地药企发展的“乐园”。目前,该产业园已落户药企137家,总投资438亿元。其中,北京药企95家,总投资270亿元;天津药企19家,总投资61亿元;河北药企16家,总投资80亿元;其他地区药企7家,总投资27亿元。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