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西藏的面貌发生了震铄古今的沧桑巨变。
沧桑巨变体现在政治权利上。上个世纪50年代,当奴隶制、农奴制、黑奴制已为现代文明所彻底唾弃之时,西藏社会依然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封建农奴制的特征之一就是政治权利被占人口少数的贵族和上层僧侣所垄断,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却毫无任何政治权利可言。以1900年—1959年间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噶伦和基巧堪布的人员构成为例。59年间相继有41位噶伦走马上任,其中12名为僧官,29名为俗官。俗官当中,来自上层贵族家庭者占72%,其余占28%的俗官,来自非常富有的家庭和普通家族。僧官当中,来自贵族家庭和来自富裕的夏仓家庭者各占33%。此外,同时期上任的10位基巧堪布中,有6位是来自贵族家庭的僧官,3位来自较大的夏仓家庭(材料引自梅·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1959年民主改革后,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开始行使从未有过的政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有1359个乡、镇进行了基层选举,有567个乡、镇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西藏大约92%的地方建立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乡人民政权,54个县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选出了正副县长,建立了县人民委员会,并选出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2年至2013年1月,在四级人大换届选举中,西藏全区有94%以上的选民分别参加了县、乡直接选举。这是西藏人民充分享受政治权利的60年。
沧桑巨变体现在经济发展上。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初期,全区生产总值(GDP)只有1.74亿元,人均GDP仅为142元。民主改革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使得西藏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解放,2018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GDP)初步统计已达1477.63亿元,人均GDP已达4.2万元,分别是1959年的849.2倍和295.7倍;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从1965年的2239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59亿元,增长了1156倍;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9年的73.6︰12.6︰13.8调整为2017年的9.2︰37.5︰53.3;产业发展从无到有、逐步壮大,高原农牧业、清洁能源、天然食饮品、建筑建材、藏医药、旅游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61.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9.37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7318倍、37940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不断发展,面向南亚陆路开放的大通道加快建设,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9年增长581.5倍。这是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60年。
沧桑巨变体现在人民生活上。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遭受农奴主的残酷剥削。第一重剥削是地租。在庄园里,农奴主把土地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是农奴主的自营地,一小部分是以奴役性的条件分给农奴耕种的“份地”。农奴为了领得“份地”,必须自带工具和口粮,在农奴主的自营地上无偿服劳役。这些无偿的劳动,就是缴纳给农奴主的劳役地租。第二重剥削是乌拉差。旧西藏仅地方政府征收的差税就达200多种。农奴为地方政府和庄园领主所支的差,一般要占农奴户劳动量的50%以上,有的高达70%-80%。第三重剥削是高利贷。在旧西藏,三大领主都是大大小小的高利贷剥削者。西藏地方政府设有放债机构,放债、收息成为各级官员的行政职责。西藏寺庙大多参与放债,高利贷盘剥的收入占三大寺总收入的25%-30%。贵族绝大多数也放高利贷,债息在其家庭收入中一般要占15%。农奴为了生存不得不频繁举债,欠债的农奴占农奴总数的90%以上。而今,西藏人民已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有的还购买了汽车。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拉萨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这是西藏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60年。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历史和现实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才能解放西藏、发展西藏、繁荣西藏,西藏各族人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到2020年,西藏各族人民必将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郎正文)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