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龙虾:长三角的一个美食传奇

2019年08月28日 10:10   来源:解放日报   

   小龙虾:长三角的一个美食传奇

  啤酒、烧烤、小龙虾,堪称制霸而今中国夏季夜宵界的三大法宝。相比啤酒、烧烤动辄上百甚至上千年的美食历史,小龙虾登上国人餐桌不过短短二十年,但就在不到五届世界杯的时间里,小龙虾从田间地头的野生水产,一跃成为动辄每年创造千亿元价值的规模产业。这一现象级的产品背后,谁在推波助澜?长三角的“吃虾势力”露出了实力派微笑。

   登陆中国第一站在南京

  “在南京,随便哪家龙虾店的龙虾都好吃”,外地人如是说。这或许因为南京确实是一座与龙虾“相爱相杀”的城市。

  上世纪30年代,南京郊外的鱼塘里,有人放入了第一批小龙虾,于是南京就成了外来物种小龙虾最早登陆中国的地点。在它到来前,国内也有四种原生态的小龙虾,分别是东北黑螯虾、南京黑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黑螯虾。而这次登陆的小龙虾是原产于北美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克氏原螯虾。在它的家乡路易斯安那州,人们早有吃虾的传统。最常见的料理方式是将小龙虾与马铃薯、玉米同煮,加入卡疆粉后制成辣味卡疆小龙虾。

  小龙虾属于典型的入侵物种,生存与繁殖力都是“杠杠的”。很快从南京的湖泽出发,顺着长江水域,小龙虾的子子孙孙到达了长三角的农田边与池塘里。但最开始没人把小龙虾视作口福。把小龙虾从美国带到中国的日本人,便把它当作牛蛙的饲料。田间地头出现的小龙虾,偶尔被人们拾回去盐水煮食,烹饪过程中复杂的清洗工序往往把人们食用的热情打消了一半。但归根结底,最开始遇冷的原因在于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没有被发掘。

  “吃货”不眠夜集体狂欢

  但在美食历史悠久的长三角地区,小龙虾注定不会被埋没。1993年,江苏盱眙的一家调料店在制作新调料品种的过程中推出了“十三香小龙虾”的吃法,随后一炮而红,走向了街边大排档。2000年左右,街边吃龙虾的风潮从南京出发,迅速辐射到省内以及周边的上海、安徽、苏州等地。大口喝着冰啤、剥虾谈笑风生,北京簋街千人排队吃虾的场景,十年前的南京就早已上演了。

  日啖龙虾二十只,不辞长驻三角洲。在美食文化盛行的长三角地区,小龙虾的口味被争相开发,除了经典的十三香、麻辣、蒜蓉以外,还有冰镇、霉干菜烧、蛋黄锅巴、柠檬、臭豆腐、红油、拌汤、芥香等等不怕吃不到只怕想不到的版本。每年从六月初起,长三角的各个城市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众多打着“小龙虾”的红字招牌,而小龙虾的消费场景也从街边小吃扩展到餐馆乃至星级酒店——由此小龙虾进入了它的2.0版本。

  聚餐叙旧,吃龙虾是一个聪明的选择。除了它挑逗舌尖的口味,正襟剥虾的仪式感,最重要的是没人能在吃小龙虾的同时还能兼顾手机。想吃小龙虾,只能把滑动手机的手指用在与虾壳的搏斗中,把注意力专注在眼前的美食和一起进餐的人上。由此,小龙虾能成为宵夜文化的明星也就不足为奇。按照《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的统计,国内市场小龙虾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大中城市,年均消费万吨以上的城市有七座,长三角就占据了其中四席,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苏州。

  “包邮区”吃虾有底气

  长三角本就是水稻的主要产地,如果说美食文化赋予了长三角人吃虾的热情,那么地理养殖优势更给了他们吃虾的底气。

  江苏的盱眙、兴化、宿迁,安徽的霍邱、长丰是小龙虾养殖的主产地,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就《2018年江苏省小龙虾发展报告》来看,除了稻虾连作养殖方式(养殖面积30.13万亩),小龙虾的主要养殖方式还有蟹池养殖法(面积73.4万亩),藕塘养殖法(面积20.83万亩),此外因地制宜的,浙江开发了“菱虾同作”的养殖模式,上海周边县郊则有大棚反季节养殖模式。这是一套从饲料加工、苗种繁育,到成虾养殖、成品加工,乃至销售、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长三角因其成熟的物流运输体系又被誉为“包邮区”。在冷链配送和货运物流、专线物流及航空物流的有力加持下,从火锅到生鲜,似乎没有什么美食是不能被放在互联网上的,小龙虾自然也不在话下。过去小龙虾很少能占据家庭餐桌的主要原因是烦琐的清洗和处理工作让人们望而却步。如今从养殖地工厂开始,一条龙清洗、高温烹饪、-18℃速冻锁鲜的方式,能让消费者在快递到家以后只需简单的解冻,烧开汤汁、配料,就可以在家享受小龙虾的美味。长三角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商机,合作从小龙虾的主产地江苏与互联网新生地杭州联手开始,把“最具有互联网气质”的小龙虾带到了3.0版本。继2015年阿里巴巴淘宝特色中国盱眙馆正式开馆以来,2016年中国盱眙小龙虾网上商城又开通运行,2017年天猫商城首家小龙虾馆开业,一分钟就售出了35万只小龙虾。

  如此这般,活色生香的小龙虾享用了二十多年,在实现一段美食传奇的同时,也见证了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的奇迹。(张慧)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