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2日 王晓东)

2020年01月22日 11:04   来源:湖北日报   

  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保”,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上述预期目标,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相适应,与我省发展态势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相符合,也体现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的湖北担当。7.5%左右的经济增速,与去年相比,作了适当调整,但并不意味着降低工作要求,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综合判断,今年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既是决胜年,也是攻坚年。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做好打硬仗准备,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实现上述目标,信心和决心必须坚定。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国家逆周期调节力度空前,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湖北发展大有可为。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变中寻机、转危为机,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指示,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产生最大整体效应。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改善民生贯穿全部工作之中,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一个重要尺度,切实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

  坚定不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对标对表、靶向攻坚,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落实“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两个轮子协同发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全方位创新,更好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更好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更好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目标标准,精准施策、全力以赴,坚决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道关口。

  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尽锐出战、决战决胜。集中精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及时做好返贫、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严把贫困退出关,提高脱贫质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建立减少相对贫困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脱绝对贫困只是第一步,我们要斗志不降、力度不减,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帮助贫困群众摘了穷帽再拔穷根,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双十”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落实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全面禁捕,持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抓好河道采砂管理、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深化河湖长制,基本消除劣V类国控断面。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抓好“三江”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大别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绿色工厂、绿色机关、绿色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长江新城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要用我们的双手绘就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的绿色画卷。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强化政府属地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积极稳妥化解各类风险。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隐性债务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非法“校园贷”高压态势。全面清退法人网络借贷机构。有序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积极防范化解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网络安全、养老保险支付等方面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夯实稳增长基础。稳增长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稳字当头,落实“六稳”部署,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做强做实有效投资。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部署,抓住编制“十四五”规划契机,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老基建”,从今年至“十四五”时期,全力实现“五个根本解决”:根本解决高铁短板问题,确保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黄冈至黄梅高铁等如期建成,开工建设十堰至西安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荆门至荆州城际铁路4条铁路,加快争取武汉枢纽直通线、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2个项目,“十四五”实现高铁里程翻番。根本解决公路运输体系不优问题,打好“提质、增密、互通”三个硬仗,确保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三年内达到85%。开展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根本解决航空发展滞后问题,加快建设天河机场枢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支线运输和通航服务网络三大工程,到2022年一、二类通用机场达到15个。根本解决“水袋子”“旱包子”问题,实施抗旱补短板四大工程,加快建设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引江补汉、“一江三河”、引隆补水等重点项目。根本解决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加速推进金沙江水电和陕北火电送湖北特高压输电工程,争取提高三峡电能湖北消纳比例,实施城市供电能力提升工程。超前布局“新基建”,改造提升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医疗等网络硬件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谋划实施一批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大项目,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用好国家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需求。

  增强消费拉动力。推进中部强大市场建设,扩大实物商品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支持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提升汉口北等大市场功能。培育引进一批消费类龙头企业。大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老旧机动车、家电更新替代。完善便利店、社区菜市场等便民消费设施。加快城市商业街区、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小店经济”。拓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大力实施“荆楚优品”工程,推动湖北名优特产进商圈、进超市、进展会、进电商。加快楚菜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

  着力扩大对外贸易。持续推进“百展行动”,重点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用好进博会等重大平台,创建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发展“一县一特”外贸产业。完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链,健全“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深化武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我选湖北”、就业提升、返乡创业和青年见习四项计划。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保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开展更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培育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

  稳增长,“三驾马车”一个都不能弱,要下决心改变我省经济增长拉动不均衡的问题,不断巩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促进汽车、食品等重点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强对制造业龙头企业支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开工268个重点技改项目。推动东风本田三厂、三宁化工乙二醇、华新水泥新生产线等重大新增长点发力见效。支持宜昌打造国家仿制药生产基地、随州全面深化“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设。

  加快培育壮大以“芯屏端网”为重点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中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武汉打造全球智能终端高地。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IPv6规模化改造和5G商业应用。

  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四基”创新突破项目库,推动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强链补链稳链工程,培育壮大20条核心产业链,打造3-5家千亿元级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壮大50家左右百亿元级龙头骨干企业,培植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建立产业协作联盟。推进质量强省、品牌强省。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入实施服务业“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成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北斗导航、海洋装备等重点产业。支持荆门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随州、咸宁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通用技术引领带动,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应用。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竞争的主战场。湖北不仅要巩固提升“九省通衢”枢纽地位,更要奋力抢占流量风口,成为重要数据枢纽。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