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6日 陈新武)

2020年02月25日 12:35   来源:十堰市政府网站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发展承前启后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稳促调惠防保”,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省定目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脱贫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推进“补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脱贫质量事关小康成色。越是接近胜利,越要响鼓重槌,防止思想松懈、责任松动、工作松劲。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抓好“补短板”工作,推进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保障、可持续。做好迎接全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稳固提升脱贫成果。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摘四不摘”,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深做实“四项重点”工作,强化产业扶贫,加强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高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和就业增收能力。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深入贯彻省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意见,着力完善政策保障、政策衔接、防贫保障、扶贫资产管理、大数据管理、监督监管等制度。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帮扶,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突出绿色生态有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61”产业强农计划,加快培育茶叶、林果、中药材等六个百亿特色产业链。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油稳定增长。做大基地规模,新建基地10万亩,改造老基地15万亩。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竹房百公里茶叶长廊和汉江百公里林果长廊,加大全国及省级“特优区”创建力度。推进农产品加工扩规提质,开展农产品加工大县创建,支持3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80亿元以上。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加大武当道茶、武当蜜橘、马头山羊、郧巴黄牛、房县小花菇等系列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力度,新增“三品一标”品牌15个以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力度。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通过国家验收。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新模式,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编制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实施“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确保8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支持创建特色小镇,建设一批绿色乡村、森林村庄。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完成5.7万个农村厕所建设改造任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汉江干流禁捕、渔民退捕、渔船拆解上岸工作,落实好退捕渔民后续帮扶政策措施。持续开展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稳定畜禽产品价格及市场供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公路桥梁 “三年消危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7万户。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探索“三治结合”新模式。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依规治理村级事务。巩固移风易俗行动成果,继续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乡村。

  (三)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突出 “商乘并举、油电并重”,以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倾力服务支持东风,开工建设东风M9T新工厂,推进东风装备新能源减速器项目,加快东风小康乘用车、东风商用车总装新生产线项目投产。深入推进整车专用化,确保驰田专用车、吉神房车竣工投产。大力实施零部件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锂诺新能源、正和车身、同创同步器等建设。突出数字化改造,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模具、数控机床,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发展壮大东风装备制造、国瑞智能、恒进感应等企业。突出提质挖潜,做强做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支持企业扩能提质,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轻工纺织、建筑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确保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用好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推动小进规,确保新增规上企业100家。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业务协同、跨界合作、军民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整合现有企业研发设计、现代供应链、检验检测、开放性实验室等资源,提升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产出中的比重,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加快5G商用、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布局十堰。支持“军转民”“民参军”,推动张湾区汽车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持续加强创新驱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融合。加快十堰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0亿元以上。深化院企校地合作,推进实施“双百行动”,积极支持商用车及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以上。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升市民科学素质。

  (四)积极拓展市场消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加快培育壮大健康养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等新经济新业态。加快推动京东集团新项目落地和中润普达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力争电商交易额增长25%以上。积极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更新消费,培育平台直播、体验经济、夜间经济等一批新的消费热点。扎实做好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

  ——提档升级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商贸连锁、仓储式购物、一站式商场、连锁便利店业态,建设一批社区便利店、菜店、服务中心,完善快递收发、费用代缴等便民服务功能。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加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环球港购物公园、寿康冷链物流园二期、供销云仓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善旅游要素功能,做好引进龙头企业、创新推介方式、打造特色品牌文章。加强政策支持,编制完成全域旅游规划,推动武当山、城区和县域旅游联动发展。丰富旅游业态,支持武当山景区设施提档升级,打造文化旅游民宿产业集群。推进一批旅游项目,启动武当山太和文化古镇、武当山生态旅游一级公路、云龙谷旅游度假区等建设,加快推进伟光汇通、欢乐世界、房州古镇等项目,确保竹溪汇湾贡茶小镇、竹山上庸茶城完工。加快整合旅游资源,支持丹江口市、郧阳区、房县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实现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亿元以上。

  (五)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抓紧抓实项目建设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重大机遇,多渠道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国家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实施、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笼子,谋划落地一批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大项目。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科学调度,滚动建好项目“三库”,提高转化率。抓好要素保障,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盘活存量用地,确保项目落实落地。继续采取项目拉练、专班推进、集中开工等措施,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开工建设十西高铁,加快推进十巫高速、十淅高速、滨江新区至武当山一级路、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百二河生态修复、竹山通用机场等重大工程,确保孤山航电枢纽、夹河关水电站并网发电,十堰至襄阳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建成输电。

  ——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瞄准“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突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精准性和实效性,引进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加强招商服务和督办考核,提高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投产达产率,确保引进注册规模项目230个,新增亿元以上入库项目150个。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