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6日 孙兵)

2020年02月25日 12:55   来源:荆门日报   

  (四)聚焦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八大重点农业产业培育,打响“京山桥米”等地域特色品牌、“荆花菜籽油”等优质产品品牌;以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圈和荆钟、荆京、荆沙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多业态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巩固“四大补短板”工程成果,提高森林防火、病虫害和疫病防控等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大力扶持生猪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稻田综合种养达到8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90万吨以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装备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5%,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擦亮小城镇”行动,继续抓好5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30个整治村建设,完成30个集镇环境综合整治,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活动。

  加快创新“三农”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关于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抓好钟祥、沙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五三农场企业化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运营机制改革,做好全省农村公路养护试点县创建工作,全面完成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任务。

  荆门是农业大市,“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我们将全力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经脉”,提升广袤田园的“气质”和“颜值”,让农业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天地、大有希望的沃土!

  (五)聚焦聚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

  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编制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和示范村、整治村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进一步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创新管制手段,完善监管体制。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坚持精心规划,抓紧编制荆门高铁站片区控制性详规和交通等专项规划,高起点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坚持精致建设,加快建成泉水大道东段、华科路西段、兴化三路东延伸段等主次干道,完成读书台广场主入口建设、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原葛洲坝水泥厂山体修复治理等工程,启动实施白庙路综合改造、小康南路建设等重点项目,匠心塑造城市交通路网、山水园林、文化街区。坚持精细管理,加强深度保洁,建设干净城市,常态化治超治抛控违,加大街容巷貌整治力度,治理好城市“疤痕”;系统推进治堵保畅,新增一批公共停车位,建成城区货车、危化品专用车辆停车场;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加强物业服务监管,让老百姓住得更舒心;完善“智慧城管”平台和运行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向全感知、全物联、全景化方向发展;持续开展志愿者服务,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提升市民素养,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全国卫生城市复审。

  提升县域发展实力。坚持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支持沙洋发展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钟祥发展长寿食品加工和精细磷化工、京山发展智能制造和农机装备制造、东宝发展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及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争先进位;推动荆门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位次前移、漳河新区打造通用航空城和生态科技城、屈家岭创建国家农业公园。坚持产城融合,加快县城改造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重点建设爱飞客航空小镇、京山网球小镇和对节白蜡艺术小镇等特色小镇,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增长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62%。

  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力推进对外连通、城乡互通,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荆门段,推动呼南高铁襄荆段前期工作,圆荆门人民的“高铁梦”。积极引进市场主体,谋划启动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铁路专线和汉江沙洋港疏港铁路专线建设。加快沙洋汉江二桥、钟祥丰乐汉江大桥建设,完成荆门火车站改扩建、一二级公路和县乡道年度建设任务,推进荆门冷水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武天荆宜高速公路及沙洋、屈家岭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提升汉江荆门港通航能力。抓好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荆门片)、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既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又要增强县域城市带动力;既要城市繁荣,又要乡村红火。我们将统筹要素资源、强化多点支撑,形成城乡共进共富共荣的生动局面!

  (六)聚焦聚力美丽荆门建设

  持续实施“双十”工程。以汉江、竹皮河、天门河、长湖流域为重点,统筹抓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工作。加大“三磷”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化工专业园区功能,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34家,加强磷化工重点污染企业监控和环境执法,确保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严厉打击汉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船舶污染等违法犯罪行为。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漳河、汉江等饮用水源,完成“千吨万人”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确保县级以上饮用水100%稳定达标。

  持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工业副产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支持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东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园做大做强。全面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

  持续完善环境治理和保护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山体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落实河湖长制,把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实施全域生态复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4万亩,支持沙洋、钟祥、京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中心城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京山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约谈问责制度,抓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守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将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加快建设让老百姓引以为豪的生态乐园、大美荆门!

  (七)聚焦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定和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深入实施“雁归农谷·创在荆门”行动,引导支持荆门籍成功人士、外地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深入实施就业帮扶行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让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办好优质公平教育。优化学校布局,新增学位7410个。对241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提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的统筹衔接。加快荆楚理工学院通航学院建设。推进荆门职业学院扩校增容,争取在校生达到4000人,确保通过教育部验收。实施“3+2”中高职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努力为地方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加强特殊教育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抓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突出“爱飞客航空科技+创客教育”,打造全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校园创客区域性示范。

  积极建设健康荆门。建好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深化长期护理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职工医保,抓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村医队伍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常见慢性病防治,抓好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持续推进健康阵地、健康细胞、健康场所等支撑性环境建设。加强“全面两孩”配套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让老百姓吃得明白、心里踏实。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注重以文化人,推出一批具有时代气质的文艺精品;举办第21届“社区文化节”、第13届“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民间文化社团和文艺名家工作室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基地。狠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屈家岭、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继续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推动县(市、区)“一场两馆”、体育综合体、体育公园以及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健身中心、村(中心村)文体广场建设。依托荆门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京山和漳河新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东宝滑翔伞运动基地和羽毛球训练基地,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和赛事,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认真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做好“七五”普法收官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深入推进新型综合社区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阵地、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做好乡镇勘界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做好援疆援恩工作。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高质量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抓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科协、侨联、工商联、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