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
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域推进自主创新,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增长10%。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强前沿科技布局,大力支持脉冲强磁场中心、生物安全与技术四级实验室等开展原始创新,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生物医学成像、生物样本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存储等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建一批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引进20家以上一流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技术市场建设水平,力争举办各类对接活动200场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850亿元以上。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更大力度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工业技术研究院改革,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深入推进招才引智,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稳增长,深入推进“万千百工程”,持续打好工业项目、工业技改、工业“小进规”攻坚战,推动产能利用不足的重大项目满产达产,确保武汉新芯二期、康宁玻璃基板等项目投产量产,擦亮“新武汉造”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建设100个高水平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0家、总数突破3000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加快建设五大产业基地,推动各区扩大主导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下一代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氢能、新材料、工业控制软件等关键环节,实施稳链强链补链工程,强化产业带动和产业配套,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推广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创建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焦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文化创意设计、大型专业市场、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聚焦“一城一园三区”,推动大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提高世界“设计之都”影响力,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新增3栋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聚焦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鼓励扶持“互联网+服务业”,大力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规范发展线上经济,做大做强动漫游戏、视频直播、互联网教育等产业。
(五)更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
坚持以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对标一流,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深化“四办”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事联办”“多审合一”,推行“证照分离”、联合验收、告知承诺、“好差评”等制度。加大政务协同力度,加强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城通办”,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
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3家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推动市属平台企业市场化转型改革,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一步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继续做好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与民营企业对接沟通常态机制,提高对接实效,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大市场主体梯次培育力度,新增市场主体20万户以上。
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精准服务各类企业,增强企业扎根武汉、长期发展的信心。加大一体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我们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武汉茁壮成长、竞相发展!
(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着力打造三大开放品牌。高质量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突出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面向未来、模式创新,大力引进法国及其他国家企业,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样板。高水平推进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突出贸易功能,加快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推动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中日、中德、中美、中印等国际产业园。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对接合作,支持更多企业抱团出海“走出去”,推动建设境外产业园和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在境外举办武汉名优产品推介会。巩固提高国际友城合作实效,进一步推动多领域交流合作。规范提升城市外文标识,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人才公寓。加强城市国际营销。
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巩固现有国际及地区航线,新开通2条以上,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建成航空物流服务中心等设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汉口北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开辟国际联运新通道,打造港口枢纽集群。提升中欧(武汉)班列市场化运营水平。优化口岸通关服务,开通花山港、汉南港口岸,深化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继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和成本。
(七)加快建设美丽武汉
推进“精致武汉”建设,提高现代化城市运行水平,着力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安澜、清洁、绿色、美丽、文明长江“五大行动”,巩固长江汉江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成果,落实长江全面禁渔工作部署,建设绿色港口。深入开展“清源、清管、清流”行动,建立全市雨污管网“一张图”,加快管网混错接改造,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扩容,推进东湖争创全国示范河湖。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实施四环线生态带、长江绿道示范段、长江两岸造林等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北湖产业生态新城建设。新建各类公园30个,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建设林荫道110公里、绿道100公里,植树造林1.5万亩。扎实做好矿山治理修复。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机构垂直改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补偿制度改革,落实河湖长制。坚决做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建设城市亮点片区。凸显特色、传承文脉,在每个中心城区(开发区)建设亮点片区。打造沿江文化休闲带,推动两江四岸江滩提档升级,提升夜游长江、夜游汉江品质,盘活沿江核心区空间资源,优化布局观光旅游、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时尚创意等场所设施。打造环湖主题功能区,因“湖”制宜、分类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环湖公园、环湖绿道,丰富文化、体育、创新等功能。打造武汉文化传承区,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加强历史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推出一批“街头历史博物馆”。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积极推进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T2航站楼改扩建。开工建设武汉西站,加快推进武西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武汉至宜昌段等项目。建成四环线全线、青山长江大桥,力争开工建设白沙洲公铁长江大桥。优化“快干支微”路网,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非机动车道规划建设,保障非机动车路权。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打造微循环公交系统,完善公共出行体系。全面实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开通地铁8号线二期,续建5号线等11个项目。开展城市智慧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试点,新增停车泊位20万个、充电桩5万个。持续提升防洪排涝抗旱能力,新建海绵城市56平方公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建筑立面整治,优化美化“第五立面”,规范提升商圈户外广告和道路门面招牌。加强天际线管控,强化城市色彩引导。提升城市照明效果。开展道路反复开挖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道路修复提升,整治道路附属设施。做好控违拆违工作。加大背街小巷、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社区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5%以上,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提升城市管理作业标准,推行精致环卫,创新“门前三包”机制,创建机动车停车秩序示范路,打造精致交通样板路。整合各类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决巩固军运会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