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4月28日 毛宏芳)

2020年05月08日 14:11   来源:嘉兴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0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4月28日在嘉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毛宏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八八战略”总纲,弘扬红船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有效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全面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按照“12410”总体思路谋划推进一系列重大举措,较好地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70.3亿元、增长7%,增幅高于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列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8%和9.1%。

  这一年,我们携手同行,推动了国家战略再落实。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出台实施“嘉兴行动计划”,排定推进总投资6600多亿元的30项标志性工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启动建设,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列入省首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培育名单,中意(嘉善)国际合作区启动规划,与青浦、吴江建立35项合作机制,204个事项实现一体化自助通办。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加快建设,出台全省首个G60科创走廊规划,引进上海产业项目235个,新增沪嘉合作办学、办医项目114个。嘉杭、嘉湖等区域一体化积极推进,谋划建设湾北新区、杭海新城、秀水新区等重点板块,长三角毗邻区域开通22条公交线、打通8条断头路。东西部扶贫、对口支援高标准实施,山海协作“飞地消薄”实现结对县(市、区)全覆盖。

  这一年,我们谋定成行,推动了城市品质再提升。编制实施“一心二环九廊十湖”中心城市总体设计,备受各方关注、历时一年多形成的高铁新城“站城一体”综合规划正式公布。高铁新城核心区进入建设阶段,在浙江—新加坡经贸理事会上与新加坡企业联合体签订共建协议,上海城建、上海建工、华润集团等均在嘉兴设立长三角区域总部。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深入推进,4个城中村全面“清零”,改造老旧小区118个,1468户居民彻底告别“筒子楼”“拎马桶”,南湖湖滨、“月芦文杉”、子城等区块加快改造。综合交通战略规划编制完成,杭州湾大桥北接线二期建成通车,市区快速路加快建设,有轨电车、火车站枢纽、沪嘉城际先行工程集中开工,高铁南站扩容等项目前期积极推进,开通至北京等四个方向始发高铁,嘉兴港成为“亿吨大港”。

  这一年,我们砥砺前行,推动了创新优势再厚植。出台实施科技新政2.0版和人才新政18条,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5%,入选省“海外工程师”“省千”及领军型团队数分别列全省第一、二、三位,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四。推进科技企业“倍增行动”,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41家,均创历史新高。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做大做强,与中电科共建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搭建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首届路演和创业者峰会签约项目613个、金额484亿元。发起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建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半导体等5个特聘专家“百人会”,签约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海内外院士64名。

  这一年,我们克难而行,推动了经济质效再提高。“双创”工作和工业转型升级获国务院表彰。推进“百年百项”、省市县长工程等重大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8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率先在全省出台22条稳外贸政策,出口增长4.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23.9%。开通“96871”、企业服务直通车等助企平台,为企业减负278.2亿元、占全国1.3%和全省11.1%。实施块状特色经济提升行动,新增小微企业园32个,整治“低散乱”企业1.2万家,腾退低效用地2.8万亩。成功承办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应用指数、5G基站开通率均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8%、32.3%和41.5%。推进210个服务业“百项千亿”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

  这一年,我们坚定笃行,推动了改革开放再出发。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综合查一次”执法模式写入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企业开办“一日办结”、社会救助“一证通办”等5项改革在全省推广,“浙里办”掌上办事实现率全省第一,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全覆盖。统筹抓好135项国家、省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建设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列入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实际利用外资41.3亿美元、增长31.4%,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引进超百亿元产业项目13个、世界500强外资项目10个、超亿美元外资项目55个,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金额42.2亿美元。

  这一年,我们协调并行,推动了城乡融合再加速。全域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全省最低,在全省率先实现100%的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新增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40个、3A级景区村17个、精品线7条,新建“四好”农村路1218公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全面完成“大棚房”专项清理。大力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完成23.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完善“三治融合”模式,乡贤回归及牵线引进项目57个、实到资金5.9亿元。

  这一年,我们雷厉风行,推动了生态建设再突破。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水质和市区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均列全省第一。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曝光问题整改,组织开展“万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6059个。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2%,市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65.8%,累计建成“五废共治”项目34个,今年6月底有望成为全省首个垃圾“零填埋”、总量“零增长”地市。推进市域外配水等重大工程,国家海绵城市试点通过验收。实施能源“双控”攻坚和减煤行动,单位GDP能耗下降4.8%。

  这一年,我们立说立行,推动了百姓福祉再增进。把全部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8个方面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参保扩面,新增城镇就业15.9万人,户籍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4%和99.6%。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1.6万套,提前完成危旧房治理任务。实施秀州中学复兴工程,海盐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成为全国样板,嘉兴大学创建列入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市统一,市中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实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5岁。启动红色旅游标杆城市建设,率先在全国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建成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六年列全省第一。承办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嘉兴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夺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综合整治持续深化,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7.6%。

  这一年,我们身体力行,推动了自身建设再加强。高标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两强三提高”行动和“三服务”活动,创新推出“双周学习”等制度,在建设忠诚型、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服务型、清廉型“六型”组织上争当示范。建立市政府工作部门、县(市、区)政府工作例会制度,设立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四张清单”。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同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确定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法项目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2件、政协提案330件。全面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任务,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嘉兴建设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进入2020年,我们经受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对疫情,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发动9.2万名“微网格长”、16万名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开展“群防群治”,运用“一图一码一指数”进行精密智控,集中最优秀的医护力量救治患者,组织5批共10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政企联手不失时机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出台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31条”、支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20条”等系列政策,选派6200多名干部驻企服务,动员全体市民参与企业复工大潮,帮助企业包车包列包机接返22.5万名市外员工,举办“万家企业百万岗位网络招聘节”“云购物节”等活动,开展惠企政策落地竞赛,并根据形势变化健全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举措。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运行加快复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勇敢逆行的医护人员,向日夜奋战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者,向守望相助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问题,主要是:疫情冲击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外贸出口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有的中小企业甚至濒临倒闭;动能转换步伐不快,传统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占比仍然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市域统筹能力和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民生服务供给不足,群众对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还有不满意的地方;疫情引发的社会矛盾不少,安全生产隐患较多。同时,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担当作为不够,“四风”问题仍有存在,腐败现象还有发生。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