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打响科技创新“金名片”
聚焦打造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捕捉机遇整合高端科创资源,持续提升G60科创走廊节点作用,推动嘉兴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倍增行动”,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个全覆盖”,确保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60%、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200个授权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示范性企业创新研究院。
突出科创载体发展绩效。开展科创载体绩效评价,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实施“深根嘉兴”计划,提升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抢占创新制高点,全力推动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分院建设,争取把与嘉兴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的“国字号”单位拓展到6家,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作出嘉兴贡献。
突出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实施“双百双千”计划,统筹100亿元财政资金,建立10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争取引进300个以上高端人才引领的创新项目。整合更多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资源服务科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改革列入国家试点,争取嘉兴企业登陆科创板实现“零”的突破。
突出特聘专家集聚效应。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4000名。打响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品牌,举办100场以上高水平路演,继续办好“星耀南湖·长三角精英峰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全球创业者大会。做大做强特聘专家“百人会”,争取每个县(市、区)都有“百人会”载体。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启用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等“一楼三园”,更好地解决人才反映集中的居住、医疗和子女读书等问题。
(五)着力打破产业结构“旧格局”
加快退低进高、退散进集、退旧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切实补上产业结构“偏旧”的短板。
下决心去“转”。针对全市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低于全省平均的现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分门别类推进产业转型。加快行业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整治“低散乱”企业3000家,新增小微企业园20个。加强“五未”土地处置,腾退低效用地2万亩。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600个,工业企业上云累计突破3万家,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1.6万台。
下力气去“引”。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链重新布局的有利时机,加快汇聚高端要素和优质项目,引进内外资1000亿元以上,商务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施产业项目“双进双产”行动,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5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400个以上、超百亿元项目15个以上,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突破360个和300个。开展招商引资劳动竞赛,确保每个县(市、区)和嘉兴经开区、港区各引进1个以上超百亿元项目、1个50亿~100亿元项目、2个10亿~50亿元项目。
下功夫去“育”。实施嘉兴新制造“555”行动,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下一代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高端装备、新材料2个超2000亿元产业。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建成5G基站4000个。推进“凤凰行动”“瞪羚计划”,新增股改企业800家、上市公司8家、“瞪羚企业”30家。
(六)着力打出营商环境“组合拳”
完善营商环境“北斗七星”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出一批改革举措,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最优市建设。
完善高效率政务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撬动各领域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向“最多跑一地”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深化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竣工验收前“最多80天”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80%以上政务服务办件实现网上受理,推出10个以上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项目,机关内部非涉密事项100%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完善高水平开放格局。建好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在综保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发挥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优势,深化中日、中德等12家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打造中欧合作样板。通过丰富内涵、扩大外延做大做强“乌镇峰会”平台,用好进博会机遇引进来、走出去,继续办好嘉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完善高质量发展机制。实施强化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要素配置等全市域统筹,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推进嘉兴国企与上海城建、上海建工、华润集团和光大集团、华侨城等行业龙头合作,把国有企业在旧城改造、环境治理、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形成一批上市公司苗子群体。
(七)着力打通城乡融合“大通道”
持续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公共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障碍,在秀洲区试点基础上,全市域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向农村配置优质资源。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一个设计师团队承包一个村落”模式,以“洁序美”标准进行村庄整治改造,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镇7个、3A级景区村庄16个,让嘉兴农村成为长三角都市人群的向往之地。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持续推进“两进两回”专项行动,巩固提升“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村”全覆盖成果,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向集镇添加城市内涵。落实省“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全面实施“五美城镇”建设,邀请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机构和人才团队规划设计,推进与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城市运营商合作,布局满足商务活动需求的商业业态,把现代城市的内涵融入集镇,建设一批体现“江南风韵、小镇味道、现代生活”的特色集镇,争创11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向农业注入现代元素。深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4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稳定粮食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新建3.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4.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压实“菜蓝子”责任,做好生猪增产保供稳价工作,完成省定生猪年存栏和出栏任务。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本土种业企业,打响“嘉田四季”“嘉禾嘉米”等农产品品牌。
(八)着力打赢生态建设“翻身仗”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嘉兴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纵深推进突出问题整改。认真整改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全面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自觉查找和破解一批可预见的隐患,主攻污水收集处理“跑冒滴漏”和医废危废处置等问题,完善污水管网“一张网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20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3家,医废、危废年处置能力分别达到1万吨和115万吨。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实施蓝天保卫战,深化新一轮臭气废气整治,完成90个重点整治项目,确保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5%以上、市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化碧水提升战,工业集聚区100%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市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稳定在65%以上,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确保优秀。推进净土持久战,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2%以上。打好清废攻坚战,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全面建成46个“五废共治”项目。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创建。争取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达标,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编制美丽嘉兴战略规划,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谋划建设市域北部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系统,让人民群众共享绿意空间。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