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雄心:“整装”园区,挺进前三

2020年08月24日 10:05   来源:新华日报   

  8月10日上午,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揭开红绸,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在长江之北挂牌。

  整个仪式不过三四分钟,却开启了南京高新区获批29年来,南京园区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场变革。

  高新区谋变,放在全球发展环境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意义尤为深远。成立高新区管委会总部,让“散装”园区走向“整装”,是一座服务业占比超过60%的中心城市重新审视制造业,坚持“项目为王”“产业兴城”,走“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

  三十而立再出发,这次南京瞄准的是全国前三和世界一流。

  走向制造业大市

  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7号文。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务院第二次出台关于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上一次要追溯到1991年,当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批准国家高新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

  两次发文都具有时代意义,高新区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截至目前,我国有国家高新区169家,国家高新区以占全国0.1%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2%的GDP和税收。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研发人员占全国总量的四成,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8000多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一半。

  国家高新区可以说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镇。当下有些国家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和科技围堵不断加剧,技术封锁或成常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刻调整,时代生变,国家高新区必然要有新思路、新担当和新作为。

  就南京而言,高新区谋变已久。

  今年上半年,南京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九,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首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近年来,无论是经济发展、创新名城建设还是城市美誉度、影响力,南京都实现大幅提升,走在全国前列,备受外界瞩目。

  与此相比,应是作为城市发展高地的高新区,南京的高新区还称不上国内一流,离全国前列还有相当距离。

  2019年南京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15,比2018年前进5名,而2018年排名20,比2017年前进了7名,10年来首次进入前20强。

  排名连续大幅进位,得益于改革。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园区的发展,尤其是高新区的实力和地位已经和南京的目标追求严重不匹配。

  2017年南京出台《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的通知,将全市83个园区整合为15家高新园区,全市12个发展板块,每个板块至少有一个高新园区,并明确将15个高新园区纳入市对区综合考核新体系,并作为各区党政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表面看,这只是园区整合。实质上,这是城市发展思路在进行重大调整。南京重新将目光聚焦园区,回归“项目为王”“产业兴城”,强化全市统筹,告别“诸侯混战”。

  一方面,南京轰轰烈烈建设创新名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南京创新”广为人知。另一方面,南京对产业的推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不遗余力。

  本世纪初南京提出“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在“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05年,南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2:48.9:46.9。到2018年,这个比例变为2.1:36.8:61.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13年前下降了12.1个百分点。根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数据,同期,南京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了13.2个百分点。

  南京服务业占比超过六成,但值得深究的是,服务业占比提升的背后,以制造业为主的二产做大变强了吗?南京经济总量已过万亿元,但在2017年6月之前,南京连续41个月工业投资出现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在省里低于其它几座城市。

  新冠疫情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思考,其中一项重要启示就是要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要经得起风雨,南京不仅要有强大的服务业支撑,更必须是先进制造业大市!大力发展高新区,势在必行。

  与第一梯队比肩竞争

  南京是东部重要中心城市,高新园区发展基础深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75%,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的91%,高新园区科技创新活动高度集聚,成为南京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主阵地。

  在整合成立的15个高新园区,多个园区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

  雨花台高新区,近20年来心无旁骛专攻信息与软件产业。目前软件产业收入超1800亿元,占全市40%、全省1/5,集聚2800余家涉软企业、27万软件人才;

  江宁的智能电网产业领跑全国,智能电网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集聚了200多家相关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拥有专利600多件,出台了全国继电保护领域90%以上的技术标准,形成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六大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江北新区聚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近千亿元,这两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5.5%、60.3%,呈爆发发展之势,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800余家、海内外院士团队31个、行业相关人才4万余名;

  新港高新园,集聚LG、夏普、中电熊猫等一批龙头企业,涵盖液晶显示、OLED、激光显示等领域,液晶模组年出货量一度占据全球份额12%,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超千亿。

  南京十五大高新区发展较为均衡,落差不算大,几大园区各具产业特色,部分园区已形成“专精特新” 的产业专门化特征,为高新区未来发展奠定了条件。

  此外,南京高新园区在空间上占有优势,南京高新区一区十五园,园区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多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518平方公里,而综合排名居前的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占地面积都不到500平方公里。

  对比其它高新区,南京高新区整体上未能形成鲜明特色,没有出现在全国叫得响的地标产业,缺少产业高峰。除了排在前三的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国内多个高新区已在某个产业领域占据压倒性优势,如武汉东湖的光谷、合肥高新的声谷,湖南株洲的轨道交通等。

  就在“十三五”期间,各地园区大力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如在政策先行先试方面,中关村和成都高新区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郑州高新区、济南高新区、天津高新区等按照市场化导向,围绕组织机构、人事薪酬管理等方面,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成都高新区,则率先探索构建由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业界共治产业发展新模式。

  还有,南京的园区发展多年受同质竞争困扰,全市以软件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达到9个,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达到8个,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也有5个。

  从利好面看,南京高新区发展潜力大,不仅具有相对充足的空间载体供给,其工业总产值、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也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相当,具有与国内第一梯队高新区比肩竞争的实力。

  南京的目标是跻身全国高新区前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成立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意味着昔日一哄而上的“遍地开花”,将在一根指挥棒下,成为发展的“满园春色”。

  改革激活发展锐气

  有活力才能发展,活力往往来自于改革。原本是改革先行者、创新高地的高新园区,经过三十年发展,不同程度出现活力不足、机制僵化、人员冗余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运行机制存在“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考核分配存在“大锅饭”现象,园区发展锐气不够。

  继2017年南京将83个园区整合为15个高新园之后,今年4月南京出台《关于优化开发园区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园区要“去行政化”,并提出七项具体改革要求,如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园区自主设置工作岗位,推行全员聘用,淡化行政、事业人员身份,设置不低于3%的不合格人员刚性淘汰率,根据公务员税前薪酬平均水平的1.5倍至2倍确定开发园区年度薪酬总额,园区自主决定薪酬分配方案。

  一方面,整合园区,园区发展实现市级统筹调度、统一考核;一方面,充分放权,整合资源。

  “以后没有科长这个叫法了,要叫我‘主办’。”今年6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南京经开区,牵头园区为新港高新园)管理运行机制改革首批竞岗人员公示期结束,一批“主办”正式赴岗上任。

  今年3月底,南京经开区完成大部制改革“瘦身强体”,由原先的22个内设机构精简为15个,聚焦主责主业的内设机构达80%。同时,取消内设“科室”,管委会原94个科室调整为业务单元,单元负责人通过报考、面试,接受评委打分,凭真本事竞聘上岗,一举打破公务员、事业编、企业人员身份限制,实现三类人员在新设置岗位聘用体系下“一视同仁、同台竞技”。

  南京经开区取消“科室”设置,成立招商中心,普通工作人员干得好完全可能比“领导”收入高,涉及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的108项审批事项移交给栖霞行政区,放下社会事务管理包袱,轻装上阵搞创新抓发展。

  今年1月8日,在金鱼嘴基金街区路演大厅,建邺高新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竞职演讲——面向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公开选聘工作人员,这也是南京主城高新区中首次实行全员聘任。

  建邺高新区先后开展两轮干部竞岗大会,推行干部全员聘任制和企业化考核激励。“从薪酬待遇上打破身份界限,畅通收入提升通道和职级晋升渠道。”建邺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崔勇说。

  公开选聘后,退出的干部队伍平均年龄50岁,新管委会中层干部平均年龄36岁,一般干部平均年龄30岁,学历全部为本科以上,人员结构得到优化;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科技人才等负责经济发展的岗位占比达83%。

  今年3月,建邺高新区加挂南京高新区(建邺园)牌子,这标志着建邺高新区“一区多园”转化正式完成。新城科技园、江东商贸区、中央商务区子园区资源归于“一区”,分散的资源聚合、激活、充分释放,形成创新发展大合力。

  高新区谋求三大突破

  以改革激发活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没有强大的高新区,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城市。

  1991年国务院发文,选定全国21个高新区为国家高新区,南京浦口高新区名列其中。29年过去,在那批先行园区中,不再领先的南京高新区奋起直追。

  南京高新区要攀向巅峰,除了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还要取得三大突破。

  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告别产业无地标、无高峰的尴尬,南京高新区要有辨识度,要在全国、全球具备竞争优势。在发展五大产业地标的基础上,南京推出八大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未来五年每个产业链主营业务每年增长20%,“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强链补链,必须要打一场场硬战。以软件信息产业为例,按工信部统计口径,在产业规模上,2019年,南京软件业务收入约5100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省的51.4%、全国的7.1%。全市拥有重点涉软企业5300家,全国百强8家。而从产业的上下游链看,南京在基础软件、平台软件等领域,存在产业链空白,新兴软件中,缺少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未能形成浓厚的互联网产业生态。

  针对短板,放眼长远,江北新区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全流程EDA工具系统以及支持最先进工艺的IP库和集成电路设计服务等方面,集聚全国之力,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引入高端人才、持续投入资金、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国产EDA自主发展,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安全提供支撑保障。从补链强链,南京优势突出。三年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已发展出近400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5800多家,其中规上工企和限上服务企业接近一半。创新名城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创新和产业紧密结合,针对强链补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第二大突破体现在空间上,南京要通过发展高新区下活全城一盘棋。老城区空心化老化,是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南京将空间逼仄的城区纳入高新区范畴,将城区拽上发展赛道。

  2019年南京1号文明确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要求玄武、秦淮、鼓楼三个主城区各完成2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建设。“城市硅巷”三大来源,即主城老校区、低效用地和闲置载体。

  老城区要有新气象,省内“最迷你”的省级高新区是南京秦淮区的白下高新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集聚了近130家智能交通相关企业,包括中设集团、莱斯信息、通用电器、赛康交安和新通智能等车联网重点领军企业。今年1月园区启动省级先导区5G-V2X平台建设5G-V2X平台建设,覆盖白下高新区14条近15公里的主次干道,已能提供40多项车路协同功能场景服务,预计车联网产业3~5年内带动新增500亿规模产业收入。

  前两大突破能否高效实现,在于市场化程度有多高。新成立的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将推动组建高新区发展公司,公司由政府引导、国资控股、市场运作。聚焦为15个高新园赋能、专注高新技术产业、用专业手段开展市场运作。高新区发展公司已选定六大投资方向,包括高新技术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平台,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支持各高新园区主导产业的强链、补链,推进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和原创突破性技术产业化落地等。

  29年前,在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批国家高新区的通知中,最后一段话,“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力量,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天读来,更为振聋发聩。

  本报记者 李凯 世停 雯斐

  惠栋 鹿琳 颜芳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