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行走自贸区】屹立东疆港,加快促进创新策源地发展

2020年08月27日 17:09   来源:北方网   朱绍岳

  天津北方网讯:8月25日,在中央网信办和天津市委网信办的共同组织下,津云记者来到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近距离了解企业在天津自贸区的发展情况。

  “从厂房基地建设开始,我们的发展就很迅速,各种手续都办得比较快。不仅如此,在政策支持和人才引进方面,我们也感受到了天津自贸区和东疆管委会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中铁装备天津公司的生产车间,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蔡辉告诉记者,自企业落户天津以来,东疆管委会主动深化同企业联系,加强协调帮扶,积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今年疫情发生后,东疆管委会更是专门派人来企业驻点,为企业提供帮扶服务。

  据了解,中铁装备天津公司以盾构新机制造和再制造业务为主,落户天津以来,该公司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加强生产管理,产能和经营不断提升,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大型的隧道掘进机制造及再制造基地,以及相关零部件仓储中心、交易中心,并依托天津港优越的海运条件,成为中铁装备集团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亚以及欧洲各国的桥头堡,为加速推进“中国制造”走出去步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推动产、学、研、供、销、服一体发展,实现全产业链融合贯通,今年6月,中铁装备集团将中铁装备研究院再制造分院整建制迁移至东疆,成立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设计研究院。蔡辉表示,天津设计研究院在东疆“安家”,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在产业规模、科研攻关、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服务等领域全面升级,有助于夯实独立自主开展再制造业务能力,从而将天津公司打造成为中铁装备规模与效益新的‘增长极’,推动盾构再制造业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们东疆保税港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后,区内的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创新集聚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在东疆政务大厅,东疆自贸片区工作局副局长崔俊杰告诉记者,包括中铁装备天津研究院落户,丰驰物联网管理中心、九州通国际健康城等首批综合保税区功能平台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服务综保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实体功能平台抓紧建设。产业创新持续推进,实现了全国首单发动机租赁异地监管业务,率先打通国内首个“外轮国用”创新路径,租赁策源地效应进一步发挥。

  同时,作为天津自贸区的重要创新发展高地,东疆保税港区还将借助法定机构改革优势,充分发挥改革创新“主力军”作用,以落实自贸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及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攻坚行动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天津自贸区的特殊功能区和综合改革创新承载平台。“目前,我们区内已经聚集了租赁保理、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众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并且,近年来,东疆一直在通过创新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方式、培育服务机制,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获得感,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而此前陆续推出的电子营业执照、外商投资单一窗口单一表格、一址多证、‘税库银’三方协议、无车承运、跨境飞机租赁资产交易、保税仓单质押融资、企业开办一窗通、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等多项政策创新应用试点,都在促进各项政策创新压力测试的同时,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创新首发应用优势。”崔俊杰说。

  采访现场,已经调试完毕的盾构机整装待发,一台盾构机将运往北京,助力地铁线路开工建设;而另外一台更大型的盾构机,将运抵珠三角,为隧道开挖建设提供支持。正是以东疆港为代表的天津自贸区各个片区,不断创新聚力,才吸引了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为代表的著名企业来津发展;而这也将为天津的企业集聚、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津云新闻记者朱绍岳 摄影吴涛)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