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传来的一则消息,迅速引起了国际国内市场的高度关注:当天下午,随着一列满载电子产品、日用百货、医用口罩等货物的列车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向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在全国率先突破6000列!
就在一天前,同样围绕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成都)两个关键词,先后发生了两件标志性事件:
上午,在蓉举行的“蓉欧+日韩”东向海铁联运大通道建设圆桌会议上,一条以四川青白江为起点,依托铁路向东沿青岛、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串联起日韩的东向海铁联运大通道高调亮相,在与中欧班列(成都)的交汇中,第一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十字枢纽”下的四川新方位。积极而强烈的对外开放态势,令与会者们倍感振奋。
下午,四川省政府同意批复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的消息也正式对外发布,作为全国首创之举,其不仅将国际班列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将有力服务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创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三件事,看似关联不大,指向却十分明确: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宽松环境中,紧扣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目标和“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通过实施自贸试验区引领性工程,实现从奠基性高位开局到引领性强势布局再到集成性攻坚格局的“三年三步走”跨越,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四川方案”。
关键词一:高质量发展
三年多时间,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究竟有何成果 ?
一组数据,简单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四川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四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近1/20的新增市场主体、1/10的外贸进出口、1/3的外商投资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2.1万家、注册资本超1.2万亿元,引进外资企业近1200家、亿元以上项目近300个,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实现全覆盖。
尽管新增市场主体多少和注册资本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活跃度,但更关键的是,应当看到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在市场检验中的灵活度。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公众看到了这样一幕: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应对疫情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9条措施”以来,截至今年7月,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增长46.4%、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实际到位外资增长150.8%,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大秀了一把“肌肉”。
枯燥的数据之下,则是一次次可观可感的事件:在疫情最严重期间,截至3月底,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的跨境电商不降反增,同比暴增21倍;今年7月23日,价值80余万元的荔枝从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运往深圳,随后出口美国和加拿大,这是今年四川荔枝首次出口;8月24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22吨、价值160余万元的熟制烤鳗产品顺利出口俄罗斯市场,这是四川首次向欧洲市场出口相关水产品……
在逆势环境中加速走出“上扬曲线”,这无疑充分展示出了四川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二:制度创新
“四川自贸试验区围绕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建设推出制度创新成果,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制度高地作用逐步彰显。”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唐文弘司长在商务部召开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设立三周年网上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评价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之举。
创新发展,制度先行。一直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是三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基本准则。
一份清单,对四川自贸试验区开展的上百项改革实验任务,作出了这样的“检索”:3年来,国务院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果和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共11项;国务院督查激励典型经验2个(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打造五大应用场景培育发展新功能);全省复制推广4批56项制度成果创新……
“四川自贸试验区聚力聚焦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区域协同开放、现代政府治理等’五大核心制度体系’创新,加大集成创新。”面对探索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四川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公证最多跑一次、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新模式、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证互通”等8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国务院复制推广;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等3个案例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密集的创新成果中,“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开展的一项差异化创新成果。
据了解,2017年4月26日,四川自贸试验区产生了首份基于国际铁路联运的多式联运“提单”,实现以多式联运“提单”作为信用证议付凭证。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基于该“提单”的“银保联合体”、供应链金融平台融资、“国际信用证+人民币结算”等创新模式。实现了“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全程控货和金融创新”。此外,旨在提质降本增效的一系列创新还包括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宽轨段集并运输、“安智贸”试点等。
“这些创新具有明显的首创性、系统性、集成性特点,提升了贸易便利性和融资可获得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相关人士如是评价。2019年,此项改革成果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典型案例和四川省经济建设领域唯一案例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并成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与此同时,四川自贸试验区还先后推出多项创新性研究:制订《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黄金政策2018版》;发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国际先进指南》,梳理总结出15个对标方向、共计73项国际先进规则;出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推动3批共156项省级权限下放,并同步推进协同改革先行区比照自贸试验区承接省、市管理权限,放大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等。
在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的完整生态体系支撑下,为四川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关键词三:红利共享
去年8月,一项被视为可自主探索的四川“试验田”正式启动建设: 随着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等7个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连同最早进行协同改革探索的宜宾临港经开区,全省共8个协同改革先行区首次“集体亮相”。
这是四川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又一条差别化试验路径。
“如果说前者是国家赋予改革任务的’试验田’,那么后者就是可自主探索的四川’试验田’。”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涉及中央事权的改革,需要报相关部委同意,其他各方面都参考自贸试验区进行。目的很清晰,协同改革先行区就像星星之火,希望通过它们,把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把新的开放理念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充分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助力四川开放“转型”。
“过去招商拼优惠政策,现在拼的是制度环境。”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四川正转为更加注重规则等的制度型开放。
据悉,四川在对先行区明确了基本要求和建设重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探索,将力争在省内培育打造15个协同改革先行区。
紧扣“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三年多来,从省内到省级层面,自贸试验区红利共享的通道正越走越宽:
四川自贸试验区与广东自贸试验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深化贸易、物流及国际产能合作;连续举办两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四川工行“中欧e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率先在成德眉资应用,助推四川“一带一路”沿线普惠金融和跨境自由贸易发展……
紧跟着时代进取的浪潮,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四川与重庆再次挽手前行——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在今年6月3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商务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四川自贸试验区动作频频: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工作机制、工作方案,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制定《共同向国家争取赋能放权的重大事项》《共同启动早期收获计划事项》《自主性共同推进重点事项》三张清单。
三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勤耕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勇当扩大开放的“排头兵”,为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四川方案”。我们期待着,开启下一个精彩征程。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