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探寻成都产业社区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2020年09月27日 16:30   来源:成都日报   

  9月25日举行的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公园社区专场活动,让公众再次把目光聚焦到社区这一城市最基础的细胞上。会上发布的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不禁让人感慨,未来社区的轮廓已越来越清晰。

  面对未来之城的建设需求,能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产业社区正在成都快速营造。当前,成都正把产业社区建设作为变革城市发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对66个产业功能区建成区内覆盖的796个社区进行统筹,扎实推进产业社区建设。

  作为产业功能区内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产城融合社区单元,承载着成都人的生产生活生态需要的产业社区,将如何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对此,记者深入多个产业社区进行实地探访,从面临的问题、破题的思路、取得的成效和未来的规划等多个维度,探寻产业社区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顶层设计

  空间布局、场景叠加、分类规划

  集成测试平台、人才培训平台、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器一应俱全。初秋的早晨,高新西区的成电国际创新中心内的“芯火”双创基地西区中心,一片忙碌景象。

  忙碌,但有序。因为这里产业细分、功能匹配、空间聚集。

  “芯火”双创基地西区所在地,是成都率先启动建设的产业社区。这片区域也承载了成都近90%的集成电路企业。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这里实现了产业成链聚集,对细分产业精准施策。更重要的是,对呈现不同发展业态、发展阶段、发展能级的电子信息细分产业,及其从业人口精准匹配城市功能。

  体制机制创新是产业社区营建的动力和活力之源。对于产业社区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2018年初以来,成都先后多次召开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研究促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同时,也回答了产业功能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对产业社区建设的思路更清晰、路径更明确:将公园城市营城模式落实到城乡社区,建设集人文景观、居住消费、生态体验、生产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构建空间可共享、绿色可感知、建筑可品鉴、街区可漫步的公园社区聚落,实现社区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有序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聚焦“顶层设计”,成都在产业社区建设中立足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转变街道职能,以产业功能区为依托推动街道机构重设、职责重构、机制重建。同时,推进产业社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制定指标体系,强化分类治理、精细治理。

  要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需要完善的规划体系。成都市委社治委牵头出台的《成都市产业社区规划技术导则》就是对未来产业社区怎么建的一个指引。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新建的产业功能区,将遵循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职住平衡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进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叠加,编制产业社区规划,从规划源头上促进产城隔离、职住分离问题的解决;已完成规划编制的建成产业功能区,则将尽快开展规划修编,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产城相融的产业社区单元。

  以锦江区为例,当地在产业社区建设纳入了2020年社区发展治理十大行动。全域规划和分类策划下,《锦江区产业社区示范建设方案》规划布局了18个产业社区,并细分为时尚消费、国际商务、文化创意等不同类型。

  以产业的功能需求和产业人群的个性需求为导向,如何让顶层设计的措施更精准?

  对策是推进区划调整:精细测算产业社区未来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生活服务、公共服务需求门类、规模和布局,科学调整产业社区区划,确保社区发展治理能力与相应人口和空间规模相匹配。

  如何配套

  围绕民生实事补齐短板

  暖阳下,成都医学城忙碌而充满生活气息。

  走进医学城B区,道路上车辆和人群川流不息,两旁的绿道、绿地里树木林立,鲜花盛开,超市、美食店鳞次栉比,咖啡厅、书吧聚集了不少商务洽谈或阅读的年轻人。

  “品质生活”,得益于正在大力推进的产业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攻坚行动。

  产业社区功能配套如何解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社区有机更新。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围绕养老难、托幼难、就医难、入学难等民生实事,开展产业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攻坚行动,规划建设8类18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新建的产业社区依据人口规模和需求结构,科学安排建设时序,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加快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已建的产业社区重点依托闲置用地、低效空间进行活化改造,补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短板。”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人的重要性被放在了第一位。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成都各产业社区,围绕居民生活需求,正逐步构建起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完善的产业链条,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我们将引进培育品牌化、连锁化、智慧化社区生活业态,大力发展补链型、提升型社区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多层次、全时段的社区消费,满足专家人才、产业工人等群体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培育产业社区生活服务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与此同时,为推动产业社区有机更新,成都将及时梳理产业社区中的闲置用地、低效用地,重点加强城市建成区租地建厂的清理,分步骤、有计划予以征用;对产业社区中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旧厂区、楼宇等建筑,采取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的活化改造,实现有机更新和价值转换。

  治理良方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时尚潮流、活力共享的服务;开放包容、友善公益的文化;透风见绿、环境友好的生态;集约高效、品质宜人的空间;创业孵化、技能升级的产业;社企联动、融合治理的共治;科技引领、虚拟家园的智慧……

  要实现《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描绘出的产业社区发展治理场景,共建共治共享是重要抓手。

  伴随着一座座楼宇拔地而起,带来的是“人城境业”的有机融合。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中心区域的凤凰里高品质国际化产业社区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典型案例。

  平台共建带来62项高频事项自主办理;多元共治让社区成为发展治理共同体;发展共享打造出“10分钟生活服务圈”。群众的“获得感”、社区的“参与度”、人才的“归属感”,同样是产业社区建设中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当地的政务中心与双流高新政务服务中心、永安镇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三级衔接、独立运行的政务服务模式,可自助办理规划建设、工商注册等高频事项,在全市率先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社区、企业双向互动机制,调动起企业职工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26.5万平方米的条条河湿地公园城市生态绿心,企业和居民子女同堂入学,年内即将建成的京东方医院和2.3万平方米商业街,实现了优质环境、教育、医疗和配套的共享。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社区建设中,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将通过举办企业沙龙、专业交流、文体赛事等活动,加强社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联系,鼓励社会组织、社区社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产业社区发展治理,构建人文和谐、包容开放和富有亲和力的社区氛围。

  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编制全市智慧小区建设导则,着力构建云端集成、智慧生活、科技时尚的小区服务体系。依托成熟社区整合资源,分步联动开展产业社区建设试点,由点及面带动产业功能区有序发展。

  谁来引领

  基层党建与发展治理深度融合

  一阵风吹来,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的场景让丰收的季节更显韵味。

  整合社区集体经济资本230万元入股投资功能区,组建的劳务合作社推动500人就业。党建引领下,天府现代种业园产业功能区前进产业社区汇聚起发展提能的新动力。

  看似其貌不扬的黄土地,其发展之路却“暗藏玄机”。

  前进产业社区所在的邛崃市临邛街道建立党建联盟,产业功能区综合党委下设立产业社区综合党委,选拔致富能手、发展能人进入班子,搭建以“产业社区+管委会+属地街道+平台公司+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园区企业”为主体的社区党建联盟,带来双区融合、协同发展。

  党建引领,是“做活社区”的关键。走进若干个产业社区采访,大家说得最多的两个词是党建引领、组织连接。

  在产业社区建设中,成都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社区发展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在功能区设立综合党委,以功能区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一核多元,共建共享”,统筹协调产业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无独有偶,华鼎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园项目也是党建引领下的一招妙棋:在一核的覆盖下,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分散在城市间的上下游企业“串”在了一起。

  党建引领做活社区还体现在人才保障方面。成都通过选优配强产业社区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产业人才。同时,着眼外籍人才和有海外生活习惯的高端人才需求筑巢引凤,优先推进产业功能区国际化社区建设,让更多的高端人才成为成都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报首席记者 侯初初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多维度探寻成都产业社区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2020-09-27 16:30 来源:成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