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2021年1月19日在无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杜小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聚焦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五年来,我们稳妥应对风险挑战,综合竞争力迈上更高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8681亿元增至123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国城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30亿元增至1075.7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升至59.5%,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保持全省第二,一般贸易占比升至51.1%。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累计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33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新增总部企业38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升至54.6%。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3%升至66%,保持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升至48.4%。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8家,总数达162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万元升至5.7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
五年来,我们坚定推进产业强市,转型升级实现更大突破。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落实现代产业发展资金超338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53家;规上企业90%以上实施了技术改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5500亿元;物联网产业营收增至3100亿元,规模全省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至1350亿元,居全国前列;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增至28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地标产业。获批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正式启用。启动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建成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奋斗者”号、神威·太湖之光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研发落地,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获批省实验室。累计培育“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项目349个,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团队增至760个,人才总量超过183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积蓄更强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压减钢铁产能52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2523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887家。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取消行政权力51项、下放387项。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全省推广。公共资源实现“一市一平台”交易。跻身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组建国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和众邦基金,重组城建发展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236个。市属国企资产规模增至5900亿元、全省第二,营收规模增至1380亿元、全省第一;资产证券化率25%,控股上市公司8家、全省第一。成功引进诚通国调基金(二期),总规模超1000亿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级股份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新突破。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80.4亿美元,16家世界500强公司在锡新设立企业25家,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8家。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获批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药品进口口岸及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92家企业入选江苏国际知名品牌,数量全省第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新增对外投资项目459个,柬埔寨西港特区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