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人民至上,城市底蕴不断厚植
疫情防控常态化开展。妥善处置3例入境和1例关联无症状感染者,3天内完成市区全员核酸检测。圆满完成3-11岁儿童和12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任务,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新冠定点医院2家、发热门诊20个。在全省率先上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系统。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出台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若干意见,实施首批14个子方案。启动人民城市建设“双百攻坚”,落实“三级调度”机制,芜黄高速、赤铸山路快速化改造、高速公路芜湖东出入口等项目竣工通车,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工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改造、长江路地下综合管廊等民心工程投用。改造棚户区1165套。老旧小区改造标准提高至400元/平方米,完成改造187个。建成“芜湖书房”15座,共享城市阅读空间。神山公园6.7公里健身步道投入使用。芜宣机场开通15条客运航线和3条全货机航线,通航8个月旅客吞吐量超16万人次。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通车,是全国首个全自动跨座式单轨项目,我市迈入轨道交通新时代。完成轨道交通沿线36公里道路修复、32个车站广场和25万平方米绿化提升。“芜优出行”智慧停车平台上线,接入7万个泊位,推动解决停车难问题。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要素联盟。建成高标准农田34.5万亩。投入资金4.5亿元,实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260个。湾沚区红杨镇、六郎镇官巷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农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农村改厕1.9万户,实现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全覆盖,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680公里,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5个。繁昌区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83.4%。扎实做好退捕渔民等重点人群参保工作,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总数225.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742元/月。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实现市级统筹,我市专属的补充医疗保险“芜优保”正式上线。完成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296个,开展老年人助餐试点工作。新增社会化养老机构床位1000余张。房地产领域办证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持续“双下降”,社会治安形势保持良好态势。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新成立优质学校(幼儿园)教育集团19个,优质学校办分校(分园)80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过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6%。推动“双减”工作落地。全面实施中小学“三心工程”,惠及22万余名学生。安工程机器人学院跻身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埃夫特智能装备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启动。北京天坛医院安徽项目签约,华东师大附院博士后工作站、阜外医院心血管培训中心、国家中医急重症医学区域诊疗分中心挂牌,在全省率先全面成立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出台婴幼儿照护奖补政策,设立托位数7100余个。信义慈善基金成立。成功举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参赛人数过万,创历史新高。市奥体中心改造及田径(足球)副场项目开工。获“中国围棋之乡”称号。认真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国防动员、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科普、人防、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提高治理能力,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在政府系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3万余件。进一步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实施“共读计划”,打造学习型政府。开展全省首个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搭建政策网上超市,让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全面兑现各类扶持资金50.3亿元。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80件、政协提案25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5%。持续开展“一抓双比五提升”行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在全省率先完成归并、率先挂牌。借助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等智库“外脑”,提升决策专业化水平。
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芜湖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我们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重大考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技量、含绿量、人均量全省领先,确立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四个名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市影响力、美誉度和市民认同感、自豪感显著增强。
这四年,我们强主体、创平台,创新能力更加硬核。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5位,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3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件,连续十年保持全省第一。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11个,人才资源总量超100万人。新兴产业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中电科钻石飞机、酷哇机器人、跨座式单轨列车、航瑞航空发动机等一批“芜湖制造”新品牌。一批工业产品跃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光伏玻璃等9项全球第一、机载液晶显示模块等35项全国第一。
这四年,我们抓统筹、促优化,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行政区划调整有序推进,城镇化率由62%上升到7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值税占GDP比重分别达8.6%、6.4%。人均GDP突破十万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省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城乡收入比水平居全省前列。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这四年,我们保生态、优环境,城市颜值更加靓丽。累计投入水环境治理103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5万吨/日,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长江大保护试点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芜湖蓝”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芜湖古城、十里江湾公园、松鼠小镇等建成开放,芜湖新晋“网红城市”。
这四年,我们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更加彰显。自贸区芜湖片区揭牌,叠加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多个功能区优势。全市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5万标箱,形成“一核两翼”布局。芜宣机场、商合杭高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开通,形成立体化对外交通网。上市公司达23家。推广38项“全创改”举措,“放管服”、财税金融、农村“三变”等改革不断深化,综合监管分类执法、企业信用贷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场主体数量超48万户、实现倍增,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65.3%、75.4%。网约车“芜湖模式”获中国法治政府奖。
这四年,我们补短板、兜底线,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重达78%。累计投入421.6亿元滚动实施48项民生工程。优质学校(幼儿园)教育集团达70个,优质学校办分校(分园)达229所。打造肿瘤防治、儿童医学、中医骨伤、精神卫生、康复医学五大诊疗中心,千人拥有床位数从5.5张增加到7.4张,全面取消大病保险封顶线。开展全国首个第三代社保卡试点工作,居民服务实现“一卡通”。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自助服务一体化平台。连续四届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芜湖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向驻芜企事业单位、驻芜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芜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城市能级不高,产业和人口规模与省域副中心不匹配。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偏重,新兴产业规模不大,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作用发挥还不显著。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多式联运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土地管理比较粗放,能耗“双控”约束趋紧,金融活水不够畅通。创新资源较少,人才集聚能力较弱,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产城融合存在短板,城市品质不高,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有差距。争先进位意识不强,标杆树得不高,满足于纵向比较的提升,横向比较不足。抓落实不到位,缺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
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持续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积小胜为大胜。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
芜湖作为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处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和经济增速最快的中部地区的交汇枢纽位置,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芜湖垂直崛起迎来重大利好,未来五年将是我们冲击全国50强、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芜湖走在前”,进一步抬高标杆、争先进位,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新的坐标系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在一些优势领域和创新赛道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奋力飞得更高、飞得更稳,让全市人民因芜湖而自豪。
面对新坐标、新使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变局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围绕加快建设“五个安徽”和“六个现代化芜湖”,发展指标对标全国前50强城市,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芜湖篇章!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放优势不断扩大,人民健康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人均水平全省领先,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均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5%以上。到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数字化治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