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战略任务。
(一)推动模式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
我们要打破发展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大胆凿开新的发展泉眼,创新垂直崛起的模式,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创新思想理念。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的思维成事。常态化开展“学习合肥、追赶合肥”和向沪苏浙先发地区学习,以长三角先发城市标准来检视、衡量每一项工作。抢占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区域竞争制高点,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产业发展、改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全创改”,善于用市场的手段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全面深化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财政金融、国资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绝对便利、相对便宜、持续开放、普遍公平、全面安全的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自贸片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建设联动创新区。创新项目落实。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落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着力破解土地、能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推动“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落地见效,做到“拿地即开工”。实行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目标按时按质按量落到实处。创新管理服务。树立管理的核心就是赋能的理念,持续做好“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等创新服务,实施小升规奖、上台阶奖、安家补助等惠企惠民政策,推动更多政策纳入网上政策超市,实施“一屏通办”改革,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组建模式创新策划团队,引导企业发展模式变革。
(二)深化融通赋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充分发挥战略叠加效应,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国内外市场链接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交通融通,构建开放大通道。加快建设“翅膀上的芜湖”“轨道上的芜湖”“航道上的芜湖”“高速公路上的芜湖”,形成“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交通体系。建设动车运用基地,提升高铁枢纽始发能力。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开通国家航空一类口岸,建设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促进数字融通,打通信息大动脉。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工程,以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促进两业融通,提升产业大价值。挖掘制造业供应链消费链两端潜力,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健康、养老、教育、文旅、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区域融通,落实国家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建设。共建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带,推进沿江智造走廊建设。
(三)建设“八个平台”,激发新发展活力
我们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规划、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多链协同”的发展生态。做大产业平台。以拓展内需市场提高产业链稳定性,以打造本土全能冠军提高产业链控制力,以培育隐形冠军提高产业链韧性,以改善新营商环境提高产业链协同性。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支持企业在上市融资、扩大产能、跨界融合、提升品牌、完善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各类开发区产业主阵地作用,争创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5家千亿级企业、15家百亿级企业。做强创新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主题鲜明、专业运营、服务完善的创新园。围绕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大院大所、政府三方共建创新联合体,孵化人才团队、催生专精特新。夯实金融平台。推进企业股改上市,打造“政府母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联动发展的“基金丛林”。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新金融,实施好“政银担”、税融通、信用贷等金融政策,升级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做优政策平台。运用系统思维,强化政策统筹,破解政策碎片化问题。用政策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健全政策制定—兑现—评估—反馈体系,形成政策闭环落实机制。共享智慧平台。创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设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据公司、数字治理研究院,打造“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赋能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把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创新生产、创新生活、创新交易、创新治理的试验场和竞赛场,催生更多传奇式创业、现象级事件和颠覆性创新。用活人才平台。大力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推进“3113”人才工程,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强磁场”作用,建设安徽创新中心,打造“创业芜优”之城。创新场景平台。把最优质的资源和盘托出,打造“场景引领+技术突破+体制创新+产业培育”模式,将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将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创新企业。优化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打造30个集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八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两级中心”,培育连锁型、品牌型社会服务中心,构建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15分钟综合服务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