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在马鞍山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袁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四年,是全市抢抓重大机遇、应对重大挑战、取得重大成效,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四年。四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奋勇争先、攻坚克难,高质量发展交出优异答卷,GDP有望突破2500亿元,经济运行考核持续居全省前列,基本现代化指数居全国第42位,综合经济竞争力居全国第73位,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迈出坚实步伐,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效。
——回望这四年,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领袖关怀深厚深切。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赋予我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为我们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这是对马鞍山这座城市的巨大关怀,对一江两岸216万人民的深情厚爱,马鞍山迎来了最幸福、最高光的时刻。
——回望这四年,让我们倍加自豪的是生态环境巨变蝶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曾经“滨江不见江”的长江东岸成为“城市生态客厅”,新时代“向山大会战”全面打响,荣获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在我市成功举办,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回望这四年,让我们倍增信心的是一体化发展提速提效。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宁马城际、巢马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开工。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与沪苏浙重点地区合作共建实现载体全覆盖。马钢与宝武、华菱星马与吉利战略重组,来自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903个、占省外投资项目的近70%,“1+3+N”产业集群产值超3000亿元。
——回望这四年,让我们倍添底气的是改革创新并跑领跑。“标准地”、亩均效益评价等改革推向全省,创新实施“环保管家”、分阶段申领施工许可证等举措。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38位。3县3区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均为先进,6个开发区进入全省23强、总数居全省首位。
——回望这四年,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人民生活有得有感。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指数居全国第49位。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果,防汛救灾保卫战全面胜利。本地小型客车长江大桥免费通行,市区至含山、和县客运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采石矶景区晋升5A级并对市民免费开放。“烂尾楼”“难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首位。蝉联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四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四年来,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全方位优化。聚力污染防治。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考核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PM2.5平均浓度下降25.5%,空气优良天数增加53天。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35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危废安全处置率100%。聚力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工程提前竣工并通过验收,长江干支流4823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全面完成。整治“散乱污”企业514家,拆除非法码头153个,关闭退出矿山18座。造林绿化7.3万亩,修复湿地超30万亩,城镇绿化覆盖率由43.2%提至46.5%。建成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含山、当涂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聚力绿色转型。推进钢铁、铸造、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单位GDP能耗下降17.2%,1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信贷占比由4.1%提至10.3%。采石文旅融合项目签约。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入选全国首批EOD试点,凹山湖成为“网红打卡地”。
(二)坚持产业强市,质量效益全方位提高。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档。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6家、总数超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7家,总数达197家。新增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3家、总数达18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8.1%、居全省首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6件增加到40.1件,居全省第3位。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总数达21件。引育“龙马”等高层次人才363人,专业技术人才达17万人,王运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入围最具人才吸引力全国百强城市。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接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攻坚年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重点项目推进考核持续居全省前3。
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010个,国内首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海底捞智慧工厂等74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在全省率先推行增资扩能项目比照享受招商引资政策,实施蒙牛鲜奶等亿元以上技改项目306个,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9.5%。强化要素保障,出让“标准地”6335亩、占新增工业用地比重居全省首位,清理处置闲置低效用地3.5万亩。获批中央、省资金377.2亿元,新增贷款1050亿元、直接融资723亿元。推动产业转型全面提效。产业结构由5.1:51.2:43.7调整为4.3:49.2:46.5,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8.7%提至35.4%。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宝武马钢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长2.5倍,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3县全覆盖。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0个,马钢智慧料厂等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新增省级以上集聚区、示范区9个;建成全省首家法律服务产业园,入选全国电商百佳城市。
(三)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全方位深化。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新城、阳湖片区,秀山新区展现新风貌,城镇化率由69.1%提至72.9%。实施城乡建设“四合一”项目1100个、完成投资超1600亿元,慈湖河路改造、江东大道四期等竣工通车,牛渚路、嘉陵江路等47条城区“断头路”贯通,体育会展中心、综合客运站全面建成,档案馆、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残疾人康复大楼投入使用。新建改造绿地433.3万平方米、总量近5000万平方米,205国道沿线、马向路周边、高速出入口等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施禁燃禁放、主城区违规种菜、电动车管理等专项整治,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拆除整治城区违建60.5万平方米,改造城区背街小巷121条,新建改建农贸市场24个,新增公共停车位1.5万个。中心城区等级物业管理覆盖率由32%提至62.6%。建成“大管家”综合服务平台,市级“数据孤岛”基本打通。提速乡村振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新型经营主体1320家、总数达4383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完成农村改厕8.9万户,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2个,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85个、美丽乡村覆盖率69.2%。国省干线总里程达751公里,“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2961公里、和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制村客运通达率100%。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43%,居全省首位。
(四)坚持对接融入,动力活力全方位激发。推进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南京、合肥都市圈规划对接,商合杭高铁含山南站建成运营,郑蒲港铁路竣工通车,宁马高速“四改八”、S205围乌路加快建设,开通与南京毗邻地区公交线路9条。马鞍山青浦工业园等一批合作园区建设提速。石臼湖等跨界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教育、医疗、文旅等公共服务合作不断深化。成为全省唯一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城市。推进深层次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压缩26.8%,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最短26个工作日以内,向县区、市属开发园区分别下放行政权限35项、44项。迭代升级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100%,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创新实施“政策+中介”服务模式,打造“惠企通”试点平台,兑现奖补资金24.5亿元、减免税费223亿元。新增“四上”企业918家、总数达2080家,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9家、总数达1201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近60%。推进高水平开放。深化“双招双引”,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3个,其中华旺科技等20亿元以上项目83个、月兔家居产业园等5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泉峰智能制造等百亿级项目3个。新增上市企业3家、挂牌企业256家,总数分别达10家、374家。综保区封关运行,马鞍山港成为长江下游第5个亿吨大港,获批省自贸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30亿美元、年均增长18.5%,连续12年获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五)坚持造福群众,人民生活全方位提升。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民生支出879.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3%。滚动实施民生工程48项、民生实事21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0个、棚户区改造2.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789户,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稳步推进。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新增城镇就业超22万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居全省前列。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所、中小学18所,新增皖江工学院、马鞍山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市人民医院东院一期、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楼投入使用,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103.3%,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建成养老机构25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63个,新增托育托位超300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实地复查,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举办首届中国拔河运动文化交流大会。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信访积案化解率94.8%,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经验全国推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连续9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含山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政府债务风险大幅下降。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外事侨台、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军民融合、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地震、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得到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科普、史志等工作实现新发展。
(六)坚持政治引领,自身建设全方位加强。坚定不移加强政治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实施“五个一批”等创新举措;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政治监督谈话等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坚定不移建设法治政府。制定政府规章5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在全省首创法律顾问精准服务行政决策新模式,审查重大行政决策760件。在全省率先集中推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636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方面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628件、市政协提案1084件。公开政府信息81.6万条,12345热线回复满意率96.9%,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居全国第12位。坚定不移提升作风效能。建立健全重点工作专班推进、分级分类综合调度等机制,高效闭环抓落实;精简工作流程、优化决策程序,变“议题等会”为“会等议题”,市政府文件、会议分别减少56%、48%。坚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年均下降13.4%;审计监督、公共资源交易促进增收节支265.7亿元。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重点领域廉政风险有效防控。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满怀奋进的豪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快于全省,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其中,GDP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96.5亿元、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进出口总额增长2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不怕困难、顶压前行、奋勇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马单位,向驻马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马鞍山现代化建设的境内外投资者、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与“杭嘉湖”和苏南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不够优,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体量不够大,GDP约为湖州的70%、嘉兴的40%,仅居全国第125位;生态修复、减污降碳任务较重,工业能耗、煤炭消耗均占能源消费的90%左右,单位GDP能耗为全省的2.4倍;城市能级不够高,市辖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全省最小,主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不到10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仍有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基层管理仍需加强,少数公职人员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时有发生。我们将直面问题、认真分析,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