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抢抓开局
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跑好“第一棒”,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增长8.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聚力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强化“项目为要、项目为大、项目为王”意识,全力以赴抢抓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大力创建“五好”园区。把园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错位协同”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按照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要求布局产业,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坚持“亩均效益”门槛。建立企业、产业、园区“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加大对园区投资强度、税收、能耗、排放等考核力度,拒绝低质低效项目入园,加快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实现“僵尸企业”处置清零;推动依法依规调区扩区,支持园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推进产城、产教、产金融合,切实提升园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全市园区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加快“去行政化”步伐。大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在人才聘用、招商引资、绩效薪酬等方面与市场接轨,支持探索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多元化融资等政策机制,将更多行政审批权下放园区,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把握高端化、数字化、集聚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大力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实现“点”上突破。全力争取150万吨/年乙烯项目纳入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规划并启动建设,确保己内酰胺项目实现中期交工,为把岳阳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国内有重要地位的高端合成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电子化学品产业基地奠定关键基础。加快攀华二期、正威二期、耀宁、汇川、泰格林纸70万吨文化纸等旗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增强“线”上韧性。紧盯国家和省里政策导向,加大争资争项力度,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省“笼子”;坚持“一链一策”,支持做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围绕“12+1”优势产业链开展以商招商、以链招商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力争新引进2个以上投资过100亿元、10个以上投资过50亿元的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培育“面”上优势。在持续做强现有4个千亿产业的同时,以新港区、经开区、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加快打造湖南大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发挥新金宝、鑫源链等项目带动作用,加快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强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LNG储配基地、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加快打造长江中游综合储能基地。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培优壮大市场主体。做强领航企业。实施“领军企业倍增计划”,抢抓新基建和产业链重构机遇,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工业“四基”领域和现代信息产业领域为重点,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组建成立财金发展集团,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运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做大规模企业。实施“重点企业扩能增效行动”,遴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开展精准帮扶、资源整合,全面释放企业产能;实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加强对现有规上企业的指导服务,建立入规企业培育库,力争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家。做优小微企业。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小微企业首贷培植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培育更多“隐形冠军”“配套专家”,力争新增市场主体10万家、省级以上“小巨人”企业21家。
——坚持以开放崛起为路径,聚力构建高质量内外循环体系。加快建设湖南通江达海开放引领区,在新一轮开放发展征程中走前头、作示范。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放大流量经济效应。强化“双港驱动”。做强做优水港,发挥新港区火车头作用,大力发展涉水偏水型产业,着力建设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力争新港区实现GDP400亿元、进出口总额800亿元、集装箱吞吐量80万标箱;做实做大空港,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申报设立省级产业园区,推动岳阳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工、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和中国商飞项目落地,打造区域航空物流枢纽,力争经开区实现GDP440亿元以上。拓展开放通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构建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一江一湖四水”集疏运港口体系,建好建强岳阳现代港口群;加强与港航龙头企业合作,开拓对接大湾区、长三角、西部陆海大通道的多式联运新通道;统筹推进城陵矶老港环保提质改造二期等“八大作业区”、信息化赋能黄金水道、省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建成岳阳铁水集运煤炭码头一期,积极申报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力争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工作在全国排名前进10个以上位次。壮大现代物流。用好物流产业基金,加快城陵矶新港多式联运物流园、中非工贸产业园、胥家桥综合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保税、冷链等特色物流,力争引进2家物流头部企业。
加快自贸片区建设。扛牢“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职责使命。强化制度创新赋能。力争完成90%以上改革试点任务,新推出“首提首批首创”特色创新20项,新提交国家级创新案例1个,在制度型开放上探索“岳阳模式”。突出自贸产业培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型装备制造、军民融合、现代金融等产业招大引强,重点培育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加快EOD数字产业综合体建设,新增企业2000家。推进区域联动发展。鼓励支持自贸片区与各重点园区开展经济合作,加强“飞地”产业园建设,建立“总部+基地”“龙头+配套”等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沿江县市区建设保税仓库,建设自贸片区华容、临湘、经开区联动创新区,增强自贸片区示范带动效应。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岳阳楼·洞庭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统筹抓好岳阳—汨罗江旅游线路规划、岳阳洞庭文旅国际会展中心、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华大熊猫苑等项目建设,支持张谷英、屈子文化园等景区提档升级和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联动区建设,加大旅游实景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积极争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响“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品牌。繁荣发展商贸经济。加快东茅岭、五里牌、天伦城、花板桥等商圈提档升级,推进东风湖新区己内酰胺片区开发,着力建设中央商务区。提振餐饮、住宿、家政等服务消费,促进汽车和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城乡物流配送和融合消费网络。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社区电商、乡村电商,大力培育研发设计、基础检测、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体验消费、共享消费、夜间经济、会展经济、养老托幼等新热点,为新消费创造新供给。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力构建高质量内生动能体系。推动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厚植发展新优势。
实施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科学编制《科技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创建以巴陵公司为依托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完成新港区国家高新区创建任务,抓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天鹅山科创城建设,实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市“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岳设立研究院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动省农科院科研基地落户屈原管理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22%,高新企业达到750家以上,高新产业增加值达到1180亿元。推进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示范效应的3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导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动力”。打造人才高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高地人才五年倍增行动,用好用活“人才新政45条”,开辟落户、住房、子女就学、金融服务、个税奖励等“绿色通道”,着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壮大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遴选市级产业领军人才10名,努力使各类人才在巴陵大地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深化改革攻坚。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出台“市属国有企业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办法”等政策文件,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集中统一监管,建成运行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组建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加强行业商协会、异地岳阳商会组建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经济治理体系。深化机构改革,做好事权属地管理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走乡镇(街道)综合执法的路子;实施“三区一中心”财源建设工程,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深化预算管理、税收征管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管理,拓展税收共治。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县市区设立产业基金,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用好政银企融资对接、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等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支持,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市场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标准,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开展“减证便民”“园区赋能”行动,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全面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大力提高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政府购买帮办代办覆盖面,完善中介服务超市网上交易平台功能,提高网上办件率,力争工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一定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将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到底,通过优化“软环境”打造吸引人才和投资的“强磁场”,真正让岳阳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