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住“两头两尾” 河南走出食品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2年07月26日 09:46   来源:科技日报   

  ◎刘 丹

  本报记者 乔 地

  实习记者 孙 越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本省近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400亿斤,农产品出口遍及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基于原材料、交通区位、劳动力等优势,河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贡献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摸索出了食品产业发展新路径。

  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总产量和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近年来,河南以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为重点,持续推进食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近1/10,面及面制品产量约占全国47%,米面速冻制品约占全国66%,肉类加工产品约占全国70%,乳制品约占全国13%,果蔬饮料约占全国15%。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曾表示,面制品在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纵观河南的面制食品发展,从以往的挂面、方便面,到后来的面食速冻食品,比如葱油饼、馅饼、煎饼等,在全国的影响力都非常大。另外,还有凭借馍片崛起的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辣条界“扛把子”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等,都是在小麦加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且从主食生产往休闲食品加工方向发展。

  除了制成众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河南还围绕小麦探索出众多工业化产品,让深加工后的小麦身价倍增。在河南鹤壁的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麦经过深加工,生产出了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谷朊粉、果葡糖浆、功能性糖以及各种副产品。

  河南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谷建全说:“河南在以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的产量、种业研发、深加工能力上有很大优势。依托农业发展工业,依托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河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截至2021年末,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70家,其中国家级77家、省级893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足发展,推动河南实现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转变。

  “食品之城”从卖产品到定标准

  南街村、双汇、卫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出自河南省食品名城漯河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漯河食品产业高歌猛进。立足农业、畜牧业兴旺的优势,围绕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食品产业规模已达2000亿元。

  据介绍,漯河食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形成了以双汇集团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卫龙、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河南统一企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饮料产业集群,以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恒源)、漯河市高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等均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漯河不断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食品研发平台创新步伐,在帮助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研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过程中,不断壮大相关平台。国家级、省级食品类研发平台已达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

  在位于漯河市临颍县的中大恒源,栀子黄、辣椒红、红曲红……众多天然色素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主导或参与了16项天然色素标准和48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了15项质量管理等相关体系认证。”中大恒源董事长文雁君介绍,企业还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60多项自主核心发明专利,栀子黄、姜黄产销量全国第一,并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

  “2021年3月,全国首个《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RS2)》团体标准在我们这里产生,让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这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食品配料,更有保障地走进了食品加工车间。”漯河市食品公共研发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漯河标准”不断产生。据介绍,漯河市主导和参与了近百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在全国率先发布《调味面制品》《魔芋即食食品》等五项团体标准,中大恒源、漯河临颍亲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填补了植物提取、运动保健食品等行业监管标准空白。

  今年3月,响应河南省委号召,漯河高标准筹建的省食品实验室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与漯河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按下河南省食品实验室建设“加速键”。

  积极抢跑预制菜产业新风口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速冻锁鲜、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技术发展,预制菜成为食品行业的时尚新宠,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之下,预制菜不仅暖了食客的胃,也打开了新的细分赛道。

  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王瑞国认为,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预制菜则是食品领域中的朝阳产业。初步统计,2021年河南省预制菜产业规模150亿元左右,规上预制菜工业企业40家。

  梅菜扣肉、红烧狮子头等中华传统菜肴,小酥肉、丸子等火锅食材,自加热米饭、拌饭等方便快餐……今年6月底,河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会议在漯河市召开,品种丰富、包装精美、加热即食的各类预制菜肴吸人眼球。

  同日,在河南省新乡市,河南预制菜创新孵化园招商说明会在该市原阳县召开。继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河南速食产业园之后,河南预制菜创新孵化园项目落户原阳,进一步夯实原阳县打造国内最大的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基础。

  “长期以来,河南食品工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精深加工占比低,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思念集团创始人李伟认为,预制菜是一种业态创新,通过加大对预制菜的研发和生产,河南食品工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从“国人厨房”到“世界餐桌”这一宏伟目标。

  “预制菜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市场餐桌,能够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食品工业大省、农业大省、消费大省,做大做强预制菜产业,是河南省加快食品工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抓手。

  据了解,当前河南正在研究制定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的目标。其中,预制菜是支撑绿色食品集群建设的“六大专项行动”之一,预制菜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绿色食品业发展的热点。

  “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品牌不断提升,河南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大市场的地位不断加强。”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倻纾奸煫鍥ㄦ⒒閵堝綊鏌¢崘锕€鍔滃┑顔哄€楃划鍫ユ晸閿燂拷 闂佹寧鍐婚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掍胶鈻旀い鎾跺仦缁傚洨绱撴担鍝ョ缂佷礁婀辩槐鏃堟晸閿燂拷 闂佹寧鍐婚幏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栨稑绶炵憸宀€鑺遍妸褎濯奸柨鐕傛嫹 闂佹寧鍐婚幏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栨粍瀚氭慨妯哄帠缁拷 闂佹寧鍐婚幏锟� 闂佺粯顨呴悧濠傖缚閸喓鐝堕柣妤€鐗婇~锟� 闂佹寧鍐婚幏锟� 婵炲瓨绮嶇敮鐔哥閸垻纾鹃柟杈剧秵濞兼帡鏌涘鐓庡⒉濠碘槅鍙冮幆鍕敊閼恒儳鐤€闂佸憡鏋€閵堝懏顔囬悗鍨緲椤戝懘宕i弴鐘垫/闁跨噦鎷� 闂佹寧鍐婚幏锟� 濡ょ姷鍋涢悘婵嬪箟閿熺姴瀚夌€广儱鎳庨~锟� 闂佹寧鍐婚幏锟� 闂佸憡鐟ラ鍡涘磿韫囨稒鐓i柣鎰靛墮婢讹拷 闂佹寧鍐婚幏锟� 缂備礁澧芥繛鈧柡浣革躬閺屽洭顢欑紒銏犳暬
缂傚倷绀佺换鎴犵矈瑜版帒绫嶉柕澶涚畱琚氶梺纭呯堪閸庢壆绮悢鍏尖挅闁糕剝顨嗙粈瀣箾婢跺绀€缂佽翰鍎查妵鍕偅閸愨晪绱梺鎸庡喕閹凤拷闂佸憡鐗楅妵鐐哄触椤愩倖鏆滈柛宀€鍋為崳鐑芥偣閸パ勬儓缂佽翰鍎抽弫顕€宕煎⿰鍛闂佸憡鏌¢崜婵囨櫠閿燂拷    婵炴垶鎼╅崢鐓幟瑰Δ鍐<闊洦姊婚妶鍦磽閸愨晛鐏︾痪顓℃硾椤曘儳鈧綆鍠撻埀顒佸姍濮婂顢氶崱娆戠崶闂佸憡鐗楅妵鐐哄触椤愶箑绀嗘慨姗嗗墴閹割剛鈧灚婢橀鍛箔閳ь剙霉濠婂喚鍎忓┑顔惧枛楠炲秹鍩€閿燂拷
婵炴垶鎼╅崢鐓幟瑰Δ鍐<闊洦姊婚妶鍦磽閸愭寧瀚� 闂佺粯顨呴悧濠傖缚閸儱绠ラ柍褜鍓熷鐢告晸閿燂拷  婵炲瓨绮嶇敮鐔哥閸垻纾鹃柟瀵稿仦閻撯偓闂傚倸鍊介濠冪┍婵犲洤绠掓い鏍ㄧ⊕缁犳盯鏌涢弬鍛€ら崯鍛存煕濞嗘ê鐏ラ柣锔兼嫹(10120170008)   缂傚倸鍟崹鍦垝閼搁潧顕遍柣妯挎珪鐏忥繝鎮峰▎蹇旑棞闁诡垰顦甸幊鐐哄磼濠婂嫮鐛ラ柣鐘辫兌鏋憸鎷屽皺閹风娀鏁撻敓锟�(0107190)  婵炲瓨绮庨幃渚癙婵犮垼顔愰幏锟�18036557闂佸憡鐟遍幏锟�

婵炲瓨绮犻崜娆撳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11010202009785闂佸憡鐟遍幏锟�

抓住“两头两尾” 河南走出食品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2-07-26 09:46 来源:科技日报

  ◎刘 丹

  本报记者 乔 地

  实习记者 孙 越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本省近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400亿斤,农产品出口遍及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基于原材料、交通区位、劳动力等优势,河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贡献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摸索出了食品产业发展新路径。

  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总产量和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近年来,河南以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为重点,持续推进食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近1/10,面及面制品产量约占全国47%,米面速冻制品约占全国66%,肉类加工产品约占全国70%,乳制品约占全国13%,果蔬饮料约占全国15%。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曾表示,面制品在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纵观河南的面制食品发展,从以往的挂面、方便面,到后来的面食速冻食品,比如葱油饼、馅饼、煎饼等,在全国的影响力都非常大。另外,还有凭借馍片崛起的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辣条界“扛把子”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等,都是在小麦加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且从主食生产往休闲食品加工方向发展。

  除了制成众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河南还围绕小麦探索出众多工业化产品,让深加工后的小麦身价倍增。在河南鹤壁的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麦经过深加工,生产出了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谷朊粉、果葡糖浆、功能性糖以及各种副产品。

  河南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谷建全说:“河南在以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的产量、种业研发、深加工能力上有很大优势。依托农业发展工业,依托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河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截至2021年末,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70家,其中国家级77家、省级893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足发展,推动河南实现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转变。

  “食品之城”从卖产品到定标准

  南街村、双汇、卫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出自河南省食品名城漯河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漯河食品产业高歌猛进。立足农业、畜牧业兴旺的优势,围绕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食品产业规模已达2000亿元。

  据介绍,漯河食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形成了以双汇集团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卫龙、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河南统一企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饮料产业集群,以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恒源)、漯河市高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等均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漯河不断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食品研发平台创新步伐,在帮助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研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过程中,不断壮大相关平台。国家级、省级食品类研发平台已达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

  在位于漯河市临颍县的中大恒源,栀子黄、辣椒红、红曲红……众多天然色素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主导或参与了16项天然色素标准和48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了15项质量管理等相关体系认证。”中大恒源董事长文雁君介绍,企业还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60多项自主核心发明专利,栀子黄、姜黄产销量全国第一,并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

  “2021年3月,全国首个《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RS2)》团体标准在我们这里产生,让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这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食品配料,更有保障地走进了食品加工车间。”漯河市食品公共研发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漯河标准”不断产生。据介绍,漯河市主导和参与了近百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在全国率先发布《调味面制品》《魔芋即食食品》等五项团体标准,中大恒源、漯河临颍亲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填补了植物提取、运动保健食品等行业监管标准空白。

  今年3月,响应河南省委号召,漯河高标准筹建的省食品实验室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与漯河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按下河南省食品实验室建设“加速键”。

  积极抢跑预制菜产业新风口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速冻锁鲜、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技术发展,预制菜成为食品行业的时尚新宠,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之下,预制菜不仅暖了食客的胃,也打开了新的细分赛道。

  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王瑞国认为,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预制菜则是食品领域中的朝阳产业。初步统计,2021年河南省预制菜产业规模150亿元左右,规上预制菜工业企业40家。

  梅菜扣肉、红烧狮子头等中华传统菜肴,小酥肉、丸子等火锅食材,自加热米饭、拌饭等方便快餐……今年6月底,河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会议在漯河市召开,品种丰富、包装精美、加热即食的各类预制菜肴吸人眼球。

  同日,在河南省新乡市,河南预制菜创新孵化园招商说明会在该市原阳县召开。继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河南速食产业园之后,河南预制菜创新孵化园项目落户原阳,进一步夯实原阳县打造国内最大的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基础。

  “长期以来,河南食品工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精深加工占比低,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思念集团创始人李伟认为,预制菜是一种业态创新,通过加大对预制菜的研发和生产,河南食品工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从“国人厨房”到“世界餐桌”这一宏伟目标。

  “预制菜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市场餐桌,能够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食品工业大省、农业大省、消费大省,做大做强预制菜产业,是河南省加快食品工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抓手。

  据了解,当前河南正在研究制定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的目标。其中,预制菜是支撑绿色食品集群建设的“六大专项行动”之一,预制菜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绿色食品业发展的热点。

  “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品牌不断提升,河南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大市场的地位不断加强。”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