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30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建市30周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忠诚尽职、奋勇争先,保持了争先进位的好势头,滁州的发展变化赢得广泛赞誉,滁州的对外影响实现持续提升。
(一)聚焦争创一流,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前列。落实季度赛马机制,经济运行连续四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三个季度全省第一、年度总评全省第一,信访工作年度总评全省第三,实现“满堂红”。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00亿元,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亿元,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增长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171元、18792元,分别增长5.5%、8%。总量指标上,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四;动态指标上,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二、第一、第一、第三。
(二)聚焦“双招双引”,百亿项目县域全覆盖。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实施“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招大引强上,坚持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商协会招商并举,疫情期间做到联系、洽谈、跟踪、感情、责任“五个不断”,虎口夺食拼抢项目,争分夺秒建设项目。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78个、新开工480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20个。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旭合光电等8个百亿项目签约落地,尚德、国轩、力神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弗迪电池、中润光能、九州工业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项目县域全覆盖。参加全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383个、总投资25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第二。招才引智上,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升级版,建立八大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组织开展“千企百校·智汇滁州”大学生云招引、揭榜挂帅系列人才活动。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2个,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22名、大学生1.6万名。新培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数居全省第二,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三)聚焦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及时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一产“两强一增”成效明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新建成高标准农田70万亩、居全省第一,农业“大托管”面积达10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功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定远获批全国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整县试点。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成果丰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75家,总数达2213家、居全省第二;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新增3家,总数达8家。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3%。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大会,加快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光伏产业产值实现翻番、预计突破8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智能家电等产业实现新发展。2个基地入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3家企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3A认证,2家企业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开展“皖美消费·乐享亭城”专项行动,千方百计促消费。新增限上单位616家、总数达2105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2家,累计达14家、居全省第三。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0亿元。成功承办安徽自驾游大会,全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0亿元,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南谯区分别获评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聚焦改革开放,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改革再创新佳绩。新增10项国家级、11项省级改革试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项“国字号”整市试点扎实推进。全国首笔“宅改贷”金融创新产品、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滁州,全省首批林业碳票在滁发放并完成首单交易、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试点工作。“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域推进,开发区“标准地”出让占比达96%、居全省前列。林长制改革经验在全国作交流发言。综合医改品牌持续擦亮,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全省领先。开放迈出新步伐。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一期6平方公里布满企业,二期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捷泰、飞利浦、博晶等项目建成投产。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定远、凤阳、明光与南京共建的3个合作园区启动建设。外贸实绩企业发展到950家,安徽自贸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本建成。5家开发区位列全省前30强、总数全省第二。创新取得新成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0家,总数突破1000家、稳居全省第三。成立中国光伏材料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安徽省半导体与智能传感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新申报7家院士工作站、居全省前列;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9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超2%。入选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经济“双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获批建设。滁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进位,增速居全省第一。
(五)聚焦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建管上,滁城实施重点项目280个,完成投资220亿元。1.9平方公里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建设全面展开。首条城市高架启动建设,奥体中心投入使用,龙兴路、紫薇路下穿京沪铁路立交、菱溪路上跨世纪大道立交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以全国第六、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首次复评,获批国家森林城市。6个县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53个。乡村振兴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评价为“好”。推进“百亿小岗”示范创建,设立首期10亿元的全国首个村级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完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年度建设任务。明光人居环境整治“陆郢模式”获批国家标准化试点。南谯井楠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基础设施上,沪渝蓉高铁开工,合新高铁、宁淮铁路加快建设,滁宁城际滁州段工程基本完工。滁合高速第二通道开工建设,明巢、来六、宁洛改扩建等加快推进,滁天高速建成通车。明光、天长通用机场开工建设。汊河船闸重建工程主体完工,窑河—高塘湖复航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近6000个。要素保障上,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全市域开发边界总面积847.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城镇开发边界133.3平方公里。获批各类建设用地8.1万亩,居全省前列;获批发行专项债188.2亿元,居全省第二。成功组建注册资本30亿元的八大产业链母基金,国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落户滁州。
(六)聚焦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超额完成10项暖民心行动年度任务,群众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一。城区道路畅通工程等十件实事全面完成。面对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及时启动“引江入滁”应急补水、高邮湖高塘湖应急调水,全力以赴抗旱情,多措并举保供水。扎实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全力保障生产生活有序运行。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均超年度目标任务。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稳步提升。全省首批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在滁颁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以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契机,持续加大投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新增学位1万多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55%;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1.7万个。滁州中学新校区建成使用。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设立与主导产业相关专业25个,培养技能型人才2万余人。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启动建设,滁州学院“申硕更大”10条举措扎实推进。推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新建专科联盟7个,新增省级重点学科3个,市一院获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市中西医医院获批建设省级中医区域中心,医学影像互联互通在全省率先全覆盖,全市基层卫生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圆满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获得金牌超180枚,从上届全省第五跃居第二。成功承办第八届省残运会、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举办纪念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7家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居全省第一,明中都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有序推进,全市PM2.5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个断面水质符合国家考核要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滁城106公里主干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第三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皇庆湖等8个河湖创成省级幸福河湖,明湖获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七)聚焦守住底线,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以快制快,科学果断处置关联输入疫情,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市平战转换及时有力,“差异化精准防控,保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做法被央视报道。平安建设提质提效。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任务,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成启用,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初战机制改革现场会在滁召开。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拉网式、地毯式大排查,实现城乡全覆盖,清单化、闭环式抓好整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全省率先启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较大事故数同比实现“四个下降”。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全面落实“党建+信访”、“清单+闭环”等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百日攻坚”活动,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阅批来信,实行月调度,进京访、赴省访同比实现“两个下降”,信访总量降幅全省第一,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实现“零进京”。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在全省率先建成“多网合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倾心倾力为部队解难题、办实事,荣膺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建立“府院”“府检”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供销社、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等工作再上新台阶,红十字会、慈善、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得到新加强。
(八)聚焦“一改两为”,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3件、建议193件和政协提案384件,满意率均超99%。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政务服务标准化”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建成全省首家网络普法阵地。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贯彻省“一改两为”大会精神,落实“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等系列活动,深入联企、深度助企,企业诉求办理情况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深化“双对标”行动,出台“150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活动获评全国工商联系统年度实践创新奖。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涉企服务专窗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进镇村综合窗口改革,率先建成“皖企通”滁州分厅。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0亿元;新增市场主体近9万户,增速居全省前列。作风建设进一步改进。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有关规定,力戒“虚、推、拖、胡”,市政府发文、会议、督查检查均同比下降。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重点领域廉政风险有效防控,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奋斗饱含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同力同行、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勇争一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及省驻滁单位,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滁州建设与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客商、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外贸波动较大,消费回升还不快,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高能级的科创平台还不多,高层次的人才供给仍然不足;部分园区和产业发展面临空间、能耗等要素制约;民生、环保等领域还有一些短板,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还一定程度存在;干部作风建设还需持续加强,等等。我们将直面问题、迎接挑战,在不断破解矛盾问题中赢得主动,实现进步,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