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特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答好“林区三问”新答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增长,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早日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伊春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九个聚力”。
(一)聚力推进生态建设,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紧扣“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全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推进系统保护。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伐林木、侵占林地、破坏湿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推动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全年培育苗木1.4亿株、森林抚育157万亩、有害生物防治146万亩,完成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综合治理19万亩、森林经营试点20万亩。推进森防物资储备库、预警监测、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确保实现“三个不发生”目标。
突出源头治理。坚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大气污染源头防治,强化秸秆禁烧管控,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散煤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淘汰市级建成区10-35蒸吨燃煤锅炉4台。加强水污染源头防治,强化7户国控重点涉水企业和13个国考断面监管,抓好13个县区级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强化重点企业监管,落实520亩耕地安全利用与管控措施,推进菌包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建“无废城市”。
加快价值转化。深入推进“兴安岭生态银行”试点工作,强化资源转化核心项目库建设,重点抓好57个生态价值转化项目实施,持续推动铁力市、嘉荫县、金林区森林资源特许经营试点项目挂牌转让,谋划推动铁力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新增耕地项目,推进森工集团国家储备林和湖羊养殖基地项目建设,抓好岐黄养生养老项目和五营旅游景区整体提升项目融资,加快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扎实建设森林“四库”,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抓好森林经营碳增汇试点建设,打造“森林碳汇城市”。
强化制度约束。深入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抓好载体建设。深化厅(局、院)市合作共建,推动与省生态环境厅绿色发展“七大行动”,落实与省林草局资源保护利用17项任务,抓好与省林科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迎检工作。举办第二届“伊春生态日”系列活动,在全社会持续营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二)聚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行动,构建完善“1234”生态产业体系,在创新赋能和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深度开发森林生态旅游“1个主业”。围绕旅游强市主体定位,突出全域、拓展全季,打造“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的更新、更优旅游体验,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实现10%以上的增长。开发新品强供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创新产品体系,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游客粘性和复游率。加快打造森林康养、自然研学、自驾露营、冰雪体验“四个新业态”,推进溪水森林公园、九峰山养心谷、嘉荫恐龙乐园、铁力酒章文创园等项目建设。聚焦品质游、短途游、深度游“三大主题”,设计推出20条差异化特色化精品线路。深入实施“五百工程”,通过唱、拍、写、绘、话伊春,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举办森林露营大会、啤酒节等文旅活动,丰富美食一条街、步行街和夜市经营业态,采取发放消费券,推行“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模式,抓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推动市场回暖升温。加大投入抓提升。以游客满意为导向,重修缮、补短板、促新建,提高景区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进铁力透龙山景区、小兴安岭户外运动谷、新青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汤旺河林海奇石、嘉荫茅兰沟、西岭宝宇度假区等景区功能。抓好五营森林公园5A级景区创建工作,升级游客中心、智慧旅游、标识游览体系。加强景区停车场分区规范化管理和生态停车场建设。改造旅游厕所11座。主动发力抢市场。紧抓旅游市场复苏第一波客源浪潮,多向发力,精准对接,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客源市场,深挖中西部城市新客源市场,鼓励旅游企业组织包机、包列、互动互游等方式“引客入伊”,在新的旅游市场分配格局中抢得第一杯羹。完善政策强主体。制定出台《伊春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奖补政策》,落实对景区投资建设等同于产业投资相关政策,在吸引企业投资旅游、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培育建设高等级景区、鼓励旅行社组团、导游队伍培训等方面给予奖补,激发旅游业发展内生动力。
做大做强森林食品、林都北药“2个特色产业”。坚持向森林要食物,培育壮大林粮、林果、林菌、林菜、林药产业链,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加快延伸产业链,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抓好蓝莓、坚果、山野菜等30个基地建设,全市红松等人工坚果林达到29.3万亩,蓝莓组培等小浆果达到3万亩,老山芹等山野菜达到8万亩,黑木耳等食用菌达到2.8亿袋。培育壮大鑫旺、忠芝、伊林集团等龙头企业,提高果仁、果脯、果酒、饮料、罐头等产品加工能力,推出系列“伊春臻品”,打造“伊春蓝莓”“伊春黑木耳”等区域公用品牌,让最优、最绿、最香、最安全的伊春森林食品走向全国。推动林都北药产业扩规模、强加工、拓市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推进南岔县、乌翠区等7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抓好刺五加、人参、平贝等6个GAP精品种植基地和金林区、友好区、汤旺县等5个野生药材抚育基地建设,提高刺五加、人参、平贝等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全市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到80万亩。推动11户GMP认证制药企业发展壮大,依托中药材物流基地,招引精深加工企业,推行产地加工和趁鲜切制,开展智慧仓储建设,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材集散地。搭建“伊药云”数字平台,建设中医药康养小镇,与深圳和顺堂集团合作设立中医馆,促进产销对接,深化产业融合,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
改造升级绿色矿山、林木加工、能源“3个传统产业”。围绕强龙头、扬特色、聚集群,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绿色矿业突出龙头牵动。推动建龙西钢、鹿鸣矿业等重点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抓好建龙西钢钒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曙光钒铁矿招拍挂,推进提钒转炉项目建设。推动鹿鸣矿业有序开展尾矿综合利用,探索延伸钼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林木加工产业突出特色转型。借助“中国木艺之乡”品牌影响力,在木制工艺品和小木制品生产上求突破。鼓励光明集团等家具制造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做强实木家具、高档家装、全屋定制业务。引导美江、永达、侨艺等木艺企业,提高北沉香、木拼画、山核桃工艺品价值。支持恒巍、嘉实等小木制品企业联合发展,打造全国雪糕柄、木制餐具(刀叉勺)等小木制品生产基地,让小产品形成大产业。能源产业突出绿色低碳。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统筹推动风电、水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发展,重点抓好三峡建工五星抽水蓄能电站、铁力年丰风电、赫普能源嘉荫风电、铁力整县制分布式光伏发电、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东线铁力线、航天北大荒浩化技改等6个项目建设。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4个新引擎”。准确把握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培育新支点、抢占新高地。深耕数字经济。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赋能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上云用云,深入实施“区块链+森工品牌提升”项目,抓好智慧伊春时空信息云、数字林草等平台建设运营,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直播电商共享基地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活生物经济。加强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促进生物科技在苗木繁育、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广应用,加速释放生物经济“裂变效应”。实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以上,培育红松轻基质网袋苗2000万株,开展黑土地生物肥料和微生物菌剂示范2万亩以上,推广牛和生猪生物育种2.2万头以上,积极推动安徽丰原集团聚乳酸项目落地,加快推进青岛袁策集团寒地水稻种业产业链建设,抓好小兴安岭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生物经济产值增长15%以上。做大冰雪经济。依托独有的森林冰雪资源和冬季体育项目优势,抓赛事、造景观、打品牌,推动“冬季旅游+体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冰雪经济产业链、优化服务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打造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以冰雪赛事为牵动,支持南岔东方红小学、友好二中提高速滑、冰壶项目教育训练水平,充分发挥“中国青少年冰壶培训基地”载体作用,推动国际冰壶学院培训中心落地伊春,承办2023年中国冰壶联赛、全国青少年冰壶邀请赛、超级杯国际冰壶邀请赛、全国大众滑雪定向赛、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等体育赛事,打造“全国冰壶品牌赛事示范区”,不断增强“速滑冠军摇篮”和“冰壶之乡”影响力。以冰雪景观为支撑,提高森林冰雪文创园设计建设水平,精心打造一批冰城雪堡、森林冰瀑、雾凇雪凇、冰雪光影艺术秀等特色景观,推出游客必到必游的冬季旅游“打卡地”,持续叫响“森林冰雪欢乐季”特色节庆品牌,打造冰雪森林之都,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做优创意设计产业。围绕“创意设计+”理念,推进木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积极打造伊春森林文化创意园、铁力酒章文创园等创意园区,广泛开展创意设计大赛活动,深化创意设计在旅游、森林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创意设计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
(三)聚力推动招商引资,激活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生命线”理念,聚焦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着力引进一批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实施产业招商攻坚。把产业项目招商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构建“1234”产业体系,梳理完善产业链,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全年包装产业链招商项目50个,新引进链上企业15家、项目20个以上。
提升招商活动质效。坚持大抓招商鲜明导向,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招商、线上线下同步招商、主要领导带头招商、持续跟进招商,年初定任务、月月搞评比、年底严考核,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和成功率。全年组织市级招商活动6次以上,引进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
做优建强园区载体。充分发挥伊春、铁力、南岔、嘉荫4个经开区的主战场作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承载能力,科学布局产业,实现全市县区间园区共用、政策共享、发展共赢,加快打造集聚项目、服务项目、孵化项目的经济平台。
(四)聚力项目建设蓄势,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年实施省级重点项目15个,市级重点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53.5亿元。
深入谋划项目。紧跟国家和省政策导向,谋划一批水利交通、“三供三治”、高标准农田、清洁能源等打基础、惠当前、利长远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以项目稳投资、促增长。全年谋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
加快项目建设。成立重点项目专班,设立总首席服务员,深入落实“1+1+1”领导包保、“六个督促”等推进措施,紧盯“四率”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开展项目建设大会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重点推动铁伊客专、鹤哈高速公路、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等50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建龙西钢带式焙烧机建设、翠峦丰博农牧养殖加工综合体等21个产业项目达产达效。
实施全要素保障。坚持全年无淡季、冬季抓前期,紧盯项目立项、选址、土地预审等工作,运用好“投笔筒”同频审批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确保“开春即开工”。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资源跟着项目配”保障机制,建立项目工作台账,落实用地、用能、用工和资金来源,提高要素配给效率。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