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 刘涛)

2023年01月10日 10:34   来源:许昌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5日在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许昌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七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7年以来,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砥砺前行,经受住了多重风险考验,顶住了多种超预期压力,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奋力开启了现代化许昌建设的新征程。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跨越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台阶,初步核算2022年达到3850亿元,是2016年的1.4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省辖市,所辖县(市)全部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在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中国百强城市、河南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中均居全省第一方阵。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144个,完成投资6099亿元,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黄河鲲鹏生产基地、金汇中超再生不锈钢板带生产线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创造性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倾心尽力服务企业,问题办结率超过99%,获评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市场主体达到42万户,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280万吨以上。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每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累计投入奖励资金4亿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8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80家,引进和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92个、高层次人才1004名。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工业增加值、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24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数字经济规模突破900亿元,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分别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郑许一体化深入推进,许昌从郑州都市圈“南大门”变为“核心区”,郑许市域铁路建成、即将通车运营,以“川”字形高铁线、“米”字形高速公路网为支撑的快捷立体交通体系构建完成,郑许一小时通勤圈全面成型,许昌成为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最便捷的地区之一。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8万户18.6万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7、2018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第一,2021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5名。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18%、20%,重污染天气减少48%,国控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河湖长制工作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55项指标全面完成,4项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宜居度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全域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也是全国两个全域“试验区”之一。

  机构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如期顺利完成。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模居全国第一梯队,中欧(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开通运行,进出口年均增速17%以上,出口总量常年保持全省第2位,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对德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累计签约对德合作项目139个、落地70个,签约项目和落地项目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全省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

  ——人民生活稳步改善。财政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44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是2016年的1.5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1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8万人。教育投资累计超100亿元,建设教育项目400余个,增加学位31.5万个,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襄城县被列为国家医共体建设试点,“15分钟民生服务圈”更加完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有效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住了不发生人员伤亡的“金标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进“三零”创建、中心城区房屋安全隐患集中整治、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平安许昌建设等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

  同时,我们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强化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统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社科、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超出预期的多重压力挑战,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一是着力抓调度、稳大盘,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全面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我市165条配套政策及81条接续措施,创新实施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专班化推进、“周交办、月讲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和“三个一批”活动,建立双线嵌合、“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制度,实施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全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预计生产总值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8%。实施退减缓税60多亿元,新增市场主体7万余户。鑫金汇公司再生不锈钢深加工及绿色智能技术升级改造、硅烷科技公司年产2000吨半导体硅材料等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200亿元。硅烷科技、新天地药业成功上市,上市企业达到10家,占全省总数的8.8%,居全省第3位。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98万吨。

  二是着力抓创新、促转型,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落细落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各项部署,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创新平台后备库、入库企业97家,9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全部升级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许昌中心揭牌,双创、魏都智慧岛基本建成,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布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成立市人才集团,《许昌市发展人才公寓实施办法》制定出台,新获批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名。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2家,许继集团等5家企业入选省创新龙头企业,大张过滤等6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7%。加速构建“633”工业体系,六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0%,全市首座重卡换电站建成投用,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获批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入选2022年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14个,居全省第3位。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家,新认定省制造业头雁企业5家,预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金汇集团、黄河集团分别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建成全国第三家、河南省首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10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新增上云企业1600家,新建5G基站1517个,5G信号实现市县乡及重点区域连续覆盖,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三是着力抓城乡、重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被确定为全省共同富裕试点,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印发实施。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带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381个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71.7亿元,绕城高速、国道311许昌段改建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建燃气管网127.2公里,新设公共停车位2124个,整治窨井设施4.2万个,改造老旧小区132个、惠及群众近万户。新增供暖面积170万平方米,许禹供热长输管线和中心城区“汽改水”项目实现“当年决策、当年实施、当年投用”,困扰中心城区多年的供暖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增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192家,脱贫户、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4%、11.1%。小城镇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排名从全省第16位跃居第2位。新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386公里。禹州市、长葛市入选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四是着力抓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抓实国资国企改革,市属7家投资类国有公司整合为3家,资产规模达到1800亿元。纵深推进“放管服效”改革,2087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98.7%,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一窗办、一次成、一日结”。教育综合改革、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中心城区巡游出租汽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如期完成全市开发区“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阶段性改革任务,4个开发区评为全省第一档次。事业单位、乡镇管理体制机制、卫生、文化等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新增省外资金项目300余个,到位资金近600亿元。中德(欧)合作持续深化,法国圣戈班集团建筑科技材料项目、德士堡项目顺利推进,全省首个德国独资项目——百菲萨电炉除尘灰项目建成投产。获批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举办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和大赛,跨境电商进出口190亿元。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突破2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进出口40亿元。

  五是着力抓民生、强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7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2个,持续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28个街道全部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23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居家养老多元化运营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经验在全省推广。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顺利推进,4个县(市)8个医共体实现实质性运行,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一期工程如期投用。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建成并顺利招生。汉魏许都故城、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等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高标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400个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一。

  六是着力抓安全、防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面对多轮疫情反复冲击,市、县指挥体系一体化运转、扁平化指挥,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全市上下协同奋战,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有力有效应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风险,组建工作专班,稳妥有序处置,积极推动农信社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坚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建立“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有效化解了48个省定问题楼盘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刻汲取安阳特大火灾等事故教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合理诉求,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用心用情用法化解了一大批信访难案积案,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没有发生来自许昌的干扰。

  各位代表!

  经过全市上下的接续奋斗,许昌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特别是去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各种困难交织叠加的形势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虽然与年初确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全市上下为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成绩殊为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统筹调度、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密切配合、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和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许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较慢;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政府职能转变仍有差距,一些干部的能力素质还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对此,我们一定勇于担当,切实解决,不负人民重托。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 刘涛)

2023-01-10 10:34 来源:许昌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