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的重要一年。
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宏观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等多重压力,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但也要看到,我市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扎实、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好,国家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正在发力见效。特别是优化五大政策组合,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发展定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金融支撑、物流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提升,为建设现代化美丽多彩双鸭山而奋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抓产业、提能级,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三个转变”,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经济”,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扩大产业能级。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00万亩以上,产能稳定在135亿斤以上。聚焦做大产业、做强企业,打造煤炭及煤化工产业、钢铁冶炼产业、电力及新能源产业、粮食加工产业、新材料产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并不断努力,实现超500亿产业发展目标。完成《双鸭山矿区(西区)修编总体规划》,推进双河镇矿区精查、柳林南北矿区勘探,加快大民、长山等升级改造和提能煤矿项目建设进度,力争生产矿井达到31处,新增原煤产量300万吨,总产量突破2300万吨。开展工业企业升规晋级行动,坚持“六必访”,加大重点企业帮扶力度,新增规上企业10户。推动传统服务业扩容提升。加快大型商业设施综合性、体验式、休闲化改造,打造一批文化教育、夜间经济、特色美食、精品小店等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开展“双鸭山老字号”评选。四季开展家电家居、餐饮美食、汽车、服装饰品以及电商直播带货、节庆促销等“多彩双鸭山”系列促消费活动,恢复和扩大消费。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10户。建成年交易额超20亿元大市场3个。加快集贤中储粮铁海联运项目建设,推动集贤四达、友谊大自然申报省重点物流和“公转铁”企业项目认定。
提升产业层次。认真践行大食物观,实施特色农产品高质量振兴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中草药、特色瓜果和生猪、肉牛及家禽养殖业。棚室蔬菜、鲜食玉米、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0%、20%和5%;渔业、林下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5%、5%;生猪、肉牛出栏量、大鹅饲养量分别增长15%、20%和40%。深入落实“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行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稳定在430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加强垦地合作,推广农垦技术、生产和经营模式,每个县至少建设1条高标准农业示范带。实现市级储备粮绿色仓储全覆盖。围绕补链、延链、扩链,着力培育建强“六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依托充足的煤炭产能和储备,谋划推进龙煤天泰醋酸、国能宝清腐植酸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煤炭资源从燃料到原料到材料的价值提升。围绕煤电升级和新能源等产业链,加快推进中能建“特高压外送通道+火电+新能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1200MW宝清抽水蓄能电站、9个新能源等项目,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围绕采矿、冶炼、制造产业链,重点推进建龙钢铁100万吨氢基竖炉、高级无缝钢管、高强度合金钢、耐寒耐腐蚀合金钢等特种钢研发及产业化,规划建设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谋划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向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制品及新材料等领域延伸拓展。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推进鸿展生物、丁二酸等项目,大力引进燃料乙醇和酒糟蛋白饲料下游配套产业,重点推进玉米淀粉向氨基酸、维生素、辅酶Q10等方向延伸,大豆产业向食品、蛋白、保健品等方向延伸,水稻加工及副产品向果糖、米酒、膳食纤维等功能性食品方向延伸。加速推动“四大新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推进“数字双矿”建设,力争采掘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推动黑龙江建龙智能工厂、宝清米高智能车间、黑龙新双锅管线车间等跨入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示范车间行列。加快打造全省生物能源示范基地和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生物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突出“旅游+”融合效应,加快发展冰雪体育和旅游产业。举办第二届旅发大会,旅游业收入增长30%。培育壮大“设计+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双鸭山“算力中心”、数字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前期工作。引进培育河姆渡工业互联网等综合性、重点领域平台企业5户。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公证、监理、评估等中介机构。规范发展首店经济、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模式。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电商网络零售额增长15%。
狠抓项目建设。全年开复工项目500个,完成投资18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外资分别增长30%和20%以上。大力开展招商之冬,加快推进苏州盛虹生物基新材料、上海爱普华顿电缆、中船风帆储能电池制造、中海运绿色能源等项目落地开工,力争新开工项目占产业项目60%以上。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建龙钢铁高等级石油用管绿色智能制造、北京深蓝方舟智能光伏制造等项目开工,加快中船风电清洁能源装备基地、碳一负极材料、鸿展燃料乙醇、墨砾石墨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玄武岩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建龙成品管加工等项目竣工投产。聚焦基础设施完善,重点推进中能建双鸭山-朝阳-德州特高压输电、松花江连通工程、乌苏里江堤防工程、中俄天然气管道、移动大厦等项目开工,“引松入双”供水工程、市经开区“三新”园区增量配电网等项目投入使用。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成市经开区总体规划批复和化工园区认定,推动友谊县经开区智慧科技产业园开工,加快集贤县经开区、宝清县现代物流园区和饶河县国际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力。
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之光”科技创新计划。设立1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帮助企业争取各类科技创新扶持资金1500万元以上,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载体。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加强北方水稻科研中心、“5G+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全社会R&D经费达到3亿元以上。支持宝清县、市经开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做好金融服务。大力开展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服务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行业、企业支持力度,扩大消费贷款规模,确保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贷款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贷比居全省前列。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抵质押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开展专项融资对接活动15次以上。积极推广运用“循环贷”“银税贷”“政采贷”等信用贷款产品,做好普惠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双增长”。建立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监测通报机制,对金融机构考核结果与财政性资金存放动态分配调节、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等支持政策挂钩。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二)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发展,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汇聚发展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实施国企振兴专项行动,完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2户,国企营业收入增长6%。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按照“摸清、管住、用好、盘活”思路,采取调剂使用、租赁经营、置换整合、转让处置等方式盘活利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综合效益,实现保值增值。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权责配置合理、财力分布均衡、基层保障有力的市级以下财政关系。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优化智慧税务平台,强化税收保障,促进税收共治。深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有效破除市场准入门槛和壁垒,落实好“振兴发展民营经济45条”政策措施,落实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模式,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优化中心区学区、学校布局,推进“县管校聘”实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国内先进水平为标杆,继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创一流”攻坚战。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以“三减一公开”建设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减事项、减程序、减时限、公开办事流程和办理过程,“三减一公开”达到全省最优水平。持续提升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加快推进“一网通办、跨级联办、异地可办、掌上即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完善首席服务员制度,推行“项目管家”责任制,开展全流程服务,让营商环境软服务成为招商引资硬实力。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严格规范涉企检查,继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模式,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制度,坚决查处破坏营商环境行为。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借助国家支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政策,发挥位居龙江东部口岸群核心区位优势,抢抓中俄同江铁路大桥通车契机,启动建设陆港型区域物流枢纽,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形成枢纽极化效应,打造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开放高地”。规划建设B型保税物流仓储中心,为企业提供进出口商品寄售展示、保税仓储、流通加工、监管运输、分拨配送、信息处理以及物流管理咨询等一体化服务,打造区域产业、物流集聚的“洼地”。围绕“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建设进出口加工基地,以跨境加工、境内配套办厂等方式,招引来料加工、委托加工、特许加工、贸工一体化等企业入驻,推动跨境农林产品加工、进口资源综合加工、跨境电商和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宝清县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做好饶河县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申报。全市新增外贸出口实绩企业10户以上,对俄贸易突破10亿元。持续深化对口合作,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聚焦强县富民目标,实施产业强县“五个一”行动,以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为方向,每个县打造1-2个特色主导产业,创建1-2个特色产业强镇,推广“零碳小镇”试点,带动县域经济实力跨越提升。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心镇、重点集镇扩容提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快县域城镇化。支持友谊县与农场合作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集贤县加快全省“交通强国”试点县建设、宝清县争创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饶河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国家级东北黑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工作。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各县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