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7日在宿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陈忠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跌宕反复的世纪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推动见行见效。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立根固本、举旗定向。自觉用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坚持原原本本学、系统深入学,召开市政府党组(扩大)会、政府常务会议等集中学习,深入行业系统、基层社区专题宣讲,推动全市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二十大精神上来,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二十大精神指引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宿迁实际和发展需求,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目标思路,系统谋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自觉用二十大精神砥砺作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谆谆教诲,大力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各项规定,持续纠治“四风”,政府效能不断提升。
(二)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循环受阻诸多挑战,持续巩固稳定向好势头。坚持高效统筹,科学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影响,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稳住了经济平稳发展大局。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部署,顶住了疫情的多轮冲击。4月初,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我们果断决策、科学处置,实现了7天社会面清零、14天恢复正常,在全省率先复工复产;下半年,面对多点散发的输入性疫情,我们以快制快、精准防控,最小范围、最低成本控制了疫情传播;11月以来,面对防控政策的持续调整,我们及时优化防疫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强化老年群体和特殊人群保护,最大程度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针对疫情等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循环不畅等问题,我们强化调度、打通堵点,全力保障要素供给,助力企业生产经营,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主要指标稳健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78亿元,自然增长1.5%、同口径增长10.04%,均居全省第一;工业投资等6项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列统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等14项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实际使用外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2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三)全力顶住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适时出台助企纾困措施,全力以赴抓生产、增供应、畅流通,三次产业加快恢复、稳健增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以20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大力实施链主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业实力稳步增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预计分别增长14%、8.3%、12%,均位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六大主导产业、20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速分别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个、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3.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降低了3个百分点。企业质态不断提升,新增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家、A股上市企业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独角兽企业1家,创成省星级上云企业332家、智能工厂6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预计全省第一。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持续壮大“三群四链”,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840亿元、同比增长12%,新建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2个。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2%,“宿有千香”和“霸王蟹”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恢复。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大行动计划”,出台“促进消费20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力稳住商贸物流,皂河龙运城、苏州街等建成运营,预计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创成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四)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加速积蓄新的发展动能。注重从供需两端发力,一着不让建项目、促改革、抓创新,跨越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抢抓“时间差”,开展“云推介”,成功举办了“一节一会”等系列招商活动,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149个、百亿级5个,继续保持了每天签约一个亿元以上项目的速度。有效投资不断扩大。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350个、300个,桐昆一期、国望高科一期、天合光能一期等百亿级项目建成投产,“三大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53亿元。改革创新成效明显。纵深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15项、省级试点65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深化商事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165家,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苏宿挂钩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苏宿工业园区实现省考“十二连冠”。
(五)一体推进功能完善、特色打造、环境优化系列行动,美丽宿迁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内外兼修、融合融通,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三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接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5个、棚户区153万平方米,住房条件持续改善。黄河故道文化公园、鸟悦园、英雄园等8个公园建成投用,新改建公园绿地65万平方米。“宿心办”APP上线运行,“一网统管”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模式全省推广,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乡村面貌展现新姿。实施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农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搬迁改善农户2.4万户,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成功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重大设施加快推进。洪泽湖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等有序实施,现代水网建设迈出新步伐。宿连高速一期、宿连航道一期等加速建设,徐淮路、通湖大道、洋河大道等完成改造,北京路、347省道等建成通车,外联内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_2.5浓度同比改善2.6%,国省考断面优Ⅲ水体比例达92%。
(六)扎实做好基本民生、普惠民生、底线民生各项工作,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百项民生实事圆满收官、完成投资218.17亿元。富民增收基础更牢。出台保企业稳就业惠民生12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公共服务质量更优。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等工程,15所中小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3.2万个。加快完善公立医疗卫生体系,市传染病医院完成改扩建,创成省定基本标准村卫生室300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慈善之城”建设深入人心,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系列活动。社会保障托底更稳。实施全民参保“幸福行动”,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3.5万人。推进医保惠民行动,医疗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扎实开展救助帮扶、兜底保障、临时救助等工作,困难群体生活更有依靠。
(七)全面加强风险排查、隐患处置、矛盾化解专项整治,切实筑牢安全发展屏障。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主动仗,有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定和谐。经济风险安全可控。稳妥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全面完成年度化债任务。扎实推进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抓好危险化学品、经营性自建房、城镇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15%,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未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系统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破案率显著提升,成功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各项任务,社会稳定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过去的一年,全市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科协、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气象、档案、供销、邮政、史志、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机关事务等工作实现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后备力量建设和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迈出新步伐。
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重重困难,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向上,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劳动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单位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消防救援队伍,向参与宿迁建设的海内外客商、广大援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产业体量偏小、质量偏低,还需加速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较弱,综合实力尚需进一步增强;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公共服务有待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本质安全水平还需提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等等。我们一定直面问题、直面挑战,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