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形势与2023年预期目标要求
各位代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就聊城而言,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经济社会仍处于疫情冲击后的恢复阶段,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不足;发展转型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乡结构、交通结构仍在深度调整,一些长期性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素保障压力加大,能耗、土地、环境容量已接近或达到“天花板”,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产业升级面临瓶颈制约;防范风险压力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稳定安全形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改善民生压力加大,受宏观形势和疫情影响,困难群体兜底保障任务繁重,基层“三保”难度加大,医疗资源等供给相对不足。对此,我们必须以“泰山压顶腰不弯”的担当、“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劲,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战胜前进中的艰难险阻、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凝聚了强大思想共识,汇聚起磅礴奋进力量。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聊城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有政通人和、上下同欲的政治优势,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市人民对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篇章充满信心;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以高铁、高速、机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正加速成型;有战略交汇、机遇叠加的政策优势,黄河、大运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一轮鲁西崛起等重大战略叠加落地,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有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优势,涵盖32个工业大类,有色金属、绿色化工等产业突破千亿,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有量大质优、融合发展的农业优势,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三,瓜菜菌总产位列全省第一,具备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先决条件;有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口优势,劳动力供给充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资源和水平在鲁西地区相对突出;有城水相依、蓝绿交织的生态优势,“城、市、河、湖”的格局在国内独树一帜,“两河明珠”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增强;有忠厚仁义、崇文重商的人文优势,黄河农耕文明与运河商业文明碰撞融合,共同孕育了聊城独特的精神气质。这些既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更是我们“走在前、开新局”的信心和底气所在。面对时与势、危与机,我们要在大局中找方位、在大势中谋未来,坚定一条路、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努力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融入重大战略中夯实区域崛起好基础,在深化动能转换中拓展产业转型好局面,在提振市场信心中巩固稳中提质好势头,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营造近悦远来好环境,在持续改善民生中绘就共同富裕好蓝图,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六个新聊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聊城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8%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各类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省定目标,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工作中,我们将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一贯到底。二是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牢记为了人民的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发展才有动力,让一家一户的“小日子”汇聚成可观可感的“大民生”。三是强化动能转换的战略定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滚石上山的韧劲,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动能,实现转型蝶变、浴火重生。四是强化创新求变的策略方法,以创造性的落实应对形势任务的变化,以打法的变化应对环境的变化,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五是强化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以知难而进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魄力,不畏险、不怕难,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六是强化奋勇争先的标准要求,以“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激励各级干部争一流、争唯一、争第一,推进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三、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
新的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激发活力,狠抓执行力,奋力在鲁西崛起中当先锋、打头阵。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扩量提质,坚定不移优化产业体系。坚持深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培大扶强先进制造业。启动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建设特色鲜明、主峰凸显的制造业强市。提升产业链条竞争力。增强系统性、前瞻性谋划,出台“一业一策”政策措施,重点打造铝加工、化工新材料、轴承等标志性产业链。发挥“链长”统筹指导和“链主”引领带动作用,优先保障链主企业、重点项目要素供给,突出抓好100个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引领力。全力塑优建强优势产业集群,力争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绿色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营收大幅增长;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提速扩量,创建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2个以上。提升企业梯队支撑力。着眼构建“金字塔”型企业结构,新增“小升规”企业100家、省级以上高成长企业150家。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新增省级质量品牌企业15家。精准对接资本市场,支持更多优质企业挂牌上市。深入实施“助企远航行动”,再选派一批服务专员到企业驻点帮扶。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坚持把数字化作为弯道超越的新赛道新引擎,推动数字技术向各领域全面拓展、深度融合。夯实数字经济“底座”。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推进市县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基站总量突破1万个。建设数字经济生态服务平台,“一综一专”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加快产业数字化。推进“工赋聊城”,建设“晨星工厂”,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家以上。推动10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千企技改”促“千企转型”。促进数字产业化。提升光电线缆、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等核心产业竞争力,培育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建设聊城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增加值增长5.5%以上。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自主会展品牌,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试点)3个。重点发展智慧、绿色物流,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临清、冠县等内陆港建设,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引进股权投资等紧缺型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传统商贸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建设多功能一体、多业态融合的商贸集聚核心区。抢抓市场回暖契机,开展消费扩容提质行动,举办“惠享水城”系列促消费活动,继续推出消费券政策,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狠抓接触性消费,推动批零住餐等行业恢复向好,壮大网络消费、夜间消费等新业态,让聊城大地更具烟火气。
各位代表,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我们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着力扩总量、优结构、提能级,奋力打造引领鲁西崛起的强劲引擎!
(二)聚焦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塑强发展动能。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联动发展。
深层次培植创新沃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精准赋能的科技创新体系。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0家以上。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设立和引进一批科创基金,护航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狠抓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破解有色金属、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等产业技术瓶颈,支持龙头企业竞争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0项以上。开展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帮扶行动,专利授权量增长18%以上。狠抓创新载体支撑。布局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提升聊城产研院等载体运营质效,支持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狠抓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科技、产业融通创新,高标准建设大学科技园。鼓励信发、鲁西、中通等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高层次创新联合体。加强与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打造一批研发在外、转化在聊的“科创飞地”。
全方位优化教育体系。坚持把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构建全龄教育体系。扩增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建公办幼儿园。持续提高公办义务教育占比,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推进优质教育扩量均衡布局。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市技师学院、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转设高职院校,支持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本科专业,争创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强与聊城大学深度合作,打造城校融合发展共同体。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城市。
多举措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行人才新政35条,注重团队引才、柔性引才,完善人才服务联动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激励政策。持续办好院士专家聊城行、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5人、海外人才100人、高校毕业生3万人。大力培育“水城工匠”,新增技能人才1.2万人以上。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努力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各位代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我们要把科技之光照得更亮,把教育之基筑得更牢,把引才之路拓得更宽,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努力把聊城建设成面向未来、动力澎湃的创新之城!
(三)聚焦有效投资,坚定不移夯实基础支撑。坚持总量和结构“双发力”、投向和投效“双提升”、产业和基础设施“双驱动”,以有效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突出产业项目拉动。紧扣国家、省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谋划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600个以上,完成投资750亿元以上。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全力做好各类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力争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强化要素保障,重点推进鲁西化工尼龙6、信发BDO精细化工等一批投资过50亿元重大项目,加快聊城、茌平化工产业园扩区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制造业技改项目600个以上。
突出交通项目拉动。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建设为抓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确保济郑高铁明年底通车,加快雄商高铁全线建设,积极推进聊邯长高铁前期工作,全力拥抱“高铁时代”。构建“两纵七横一环”高速网络,开工济南至东阿、济南至临清、德州至高唐高速项目,加快东阿至阳谷高速、德上高速临清连接线建设,谋划推进高唐至台前、临清至濮阳高速项目。全力推进市大外环建设,确保明年底前通车。加快聊城机场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工作,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
突出水利项目拉动。抓住现代水网体系建设重大机遇,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22个重点水利项目。着眼水安全有效保障,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建设一批连通、拦蓄工程,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着眼水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位山、彭楼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加大雨洪水、再生水利用,实现“五水共享”,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着眼水治理智慧高效,提升河流监测预警设施,完善“水利态势一张图”,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现代水网格局。
突出能源项目拉动。支持大唐热电新建大型煤电机组,推动祥光2×66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复工。坚持市级统筹布局,有序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积极谋划一批风电、氢能、生物质能项目,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推进西干线聊城段、临莘线等天然气管道项目,加快LNG储气调峰项目建设,强化清洁能源保障能力。建设3座220千伏、7座110千伏变电站,谋划实施一批商业储能电站项目。
各位代表,扩大有效投资既能补齐当前短板、拉动经济增长,更能塑造未来优势、支撑长远发展。我们要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以赴扩投资,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蓄力增能!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