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奋斗 目标和2023年总体要求
当前,鹤壁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我们必须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新局面。
根据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分阶段目标,结合当前鹤壁市发展实际和面临形势,建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是发展质量效益更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8%以上、投入强度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跃上新的台阶。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更强。“四优三新”主导产业形成若干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质效双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以上,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全面提高,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向前迈出一大步。三是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更足。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5家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能力显著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四是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性更佳。现代化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质量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5%,空间格局更加合理,城市质态更加优化,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县城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小城镇建设富有特色,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五是人居环境改善力度更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合理高效的生态空间体系、更加牢固的生态安全体系、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体系、和谐宜居的生态人居体系、健康高尚的生态文化体系、系统完整的生态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更加巩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六是乡村振兴建设底色更亮。农业现代化保持全国领先,综合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有序高效,富民乡村产业持续壮大,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鹤壁模式”基本形成。七是共同富裕基础更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健康鹤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体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初步形成共同富裕“鹤壁路径”。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也是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行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聚焦聚力、乘势而上,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当先锋。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8个百分点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粮食产量在120万吨以上。
三、2023年重点工作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创建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区为抓手,聚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鹤、人才兴市战略,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一是加快建设科创新城。扎实推进总投资319亿元的片区综合开发系列项目,推动37个基础服务设施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文书苑完成回迁。加快复制推广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经验和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实施“1+1+N”平台引育模式,加快建设“5+2”产业园、智慧岛等,创建省级研发平台3家以上,引进龙头企业8家以上、智能制造企业30家、新经济企业30家,数字经济交易额达到200亿元、智能制造产值达到50亿元。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实施“双百”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小升高”培育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等,力争新培育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百亿企业、8家十亿企业、50家规上工业企业。加快天海集团、海昌智能、元昊新材料等后备企业上市步伐。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及占比位居全省前列,新增“四上”单位200家以上。三是构建优质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高标准推进省集成光电子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嵩山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对接,推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运营、神农种业实验室鹤壁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省级中试基地。支持“国家863鹤壁科技创新园”“中原光谷”等创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投”孵化服务链条。四是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高标准举办好企业家节、人才节,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创建国家青年发展型城市。积极推广信用担保贷款,争取“科技贷”业务突破5000万元。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20项以上。更好发挥科技大市场等平台作用,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推广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亿元以上。
(二)以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手,聚力产业迭代抢滩破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聚焦汽车电子、光通信、3C智造等领域,开展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加快建设中原光谷、汽车电器智能化产业园等项目,打造中西部重要的千亿级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现代煤化工、日用化工、功能性新材料、橡胶助剂、农用化学品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聚氨酯、聚甲醛、特种尼龙等项目建设,力争豫通环保年产11万吨甲缩醛、赞宇二期等项目尽快投产,打造全国重要的千亿级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以休闲食品、快餐食品等为重点,布局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直接面向厨房、餐桌的菜肴食品,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深化与宝武集团、海尔集团等合作,力争宝武镁基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海骊镁合金轻量化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五百亿级镁基新材料生产基地。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方向,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龙芯生态产业园、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项目。实施“京东鹤壁模式”提升行动,推广“360鹤壁模式”,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争创省级5G产业示范基地,争取国家级行业大数据中心布局鹤壁市,发展壮大五百亿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高端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以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飞天生物科技产业园、新拓洋生物化工产业园、迪赛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强玉米、小麦、种猪、种羊、种鸡等优势领域,推动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向下游药品级高端终端产品延伸,加快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鹤壁研究院建设,发展壮大五百亿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打造豫北特种玉米和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豫北最大种禽孵化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现代物流开发区,加快推进京东(鹤壁)亚洲一号电商产业园二期、韵达傲智仓储物流、顺丰丰泰创新产业园、极兔快递产业园、上海民禾冷储基地等重点项目,推动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淇县天舟铁路物流园一期建成投用,形成“平台经济+生产基地+物流中心”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的五百亿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打造豫北最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中部地区重要的煤炭储备基地、现代化工物流基地、全省重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三是重点突破未来产业。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孵化计划,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深化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建设,以航天宏图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星座、两中心、两基地”,发射首批四颗遥感卫星,推进地理卫星组网,推广智慧应急监测、空天地技术融合等星链网应用场景,建设全国领先的卫星遥感应用示范标杆城市。加快推进蓝色光标、京富元宇宙产业园落地、建设和招商,推动元宇宙相关技术、商业模式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建设全省元宇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区块链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河南链”建设,提升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服务全省的区块链方案。四是打造一流发展载体。做好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要素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支持开发区运营企业专业化发展,完善投入产出指标评价体系,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主业突出、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的特色产业园区、区中园、园中园。统筹推进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厂房盘活整治专项行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00亩以上。加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链招商,发挥运营公司、国有平台、产业基金作用,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深入推进鹤壁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中检集团华中检验检测基地。
(三)以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为抓手,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汇聚高质量发展优质要素。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改革。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动态完善“五位一体”服务机制和要素保障、法治监管、风险预警、重商亲商、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一体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和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创建,在政务服务、纳税等突出领域创新探索,打造10个“鹤必+”“赢”商模式,实现“企业赢、群众赢、政府赢”。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抓好省营商环境“1+7”系统改革方案贯彻落实,抓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标准地+承诺制”“一件事一次办”“交房即交证”等,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建立政策梳理发布兑现常态化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产销、产融、用工、产学研精准对接,确保企业诉求“有诉即办”“免证可办”“智能秒办”和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完善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创建全国信用社会体系建设示范区。统筹抓好国有企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二是提升开放水平。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提质突破年活动,聚焦“四优三新”主导产业体系,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库,动态完善招商图谱和推进方案,强化链式招商、基金招商、云招商、平台招商、驻地招商等精准招商方式,争取新签约、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300个、260个以上,利用省外资金保持全省前列。构建准入、促进、管理、保护多位一体的外商投资服务机制,加强鹤壁国际商会建设,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强化开放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省“五区四路”建设、京津冀创新网络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规则研究,积极申建鹤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河南自贸区鹤壁开放创新联动区。加快推进台港澳(鹤壁)产业园、河南鹤壁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更好融入“双循环”,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三是扩大有效投资。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锚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投资方向和专项债重点支持领域,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高质量谋划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提升提质行动,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60个以上,市重点项目新开工80个以上,确保完成投资430亿元。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120个以上,项目转化率保持全省前列。扎实推进财源建设“320工程”,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四是挖掘消费潜力。扎实推进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全国县域商业体系试点市、全省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市建设。实施好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做好快递进村、进社区工作,开展餐饮业提升发展行动,因地制宜打造夜经济商圈,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建设10个直播电商共享基地,引进培育一批头部直播机构、多渠道网络机构,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新高地。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