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这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并非简单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同一水平,而是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取得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科学认识。应利用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遏制孤立式发展、片面式发展,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增长带,打造分工有序、高效互联的城市体系和区域关系是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策略。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未来的经济发展应更加重视增长极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开放质量,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集聚经济红利。相对于其他城市,中心城市更易于吸引资本和劳动力等可变要素,因此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加快现代化产业高质量集聚。发挥集聚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产业协同布局,形成区域产业链和优势互补的分工格局。建立立体化交通网络,大幅降低货物运输和人口流动成本。让中心城市发挥出更多经济辐射、资源融通、信息流通等杠杆作用。
以推动科技赋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中心城市在争取国家综合科技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应结合自身禀赋和产业基础,聚力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化主导产业开展前瞻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实现“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内培外引扩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数量,使之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空间载体。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对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扩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加大数字企业招引力度,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互联网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等数字产业新赛道。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以大开放和大开发并举强化省域开放能力。提高中心城市外部资源吸纳能力,西部中心城市应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重要作用,强化国际空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的对外开放作用,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开展跨省合作。进一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优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培育兰西城市群。未来应更加重视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其为战略支撑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斯丽娟,系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