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倒春寒”,鞍山海城市中小镇齐沙村村民周百洪往大棚跑的次数有点多。
“棚里清明前播下的水稻种子,现在正出苗,娇贵得很。”蹲在育苗盘边,看着薄膜下的绿色隐约透出,种了20多年水稻的周百洪“稀罕”得不得了。
“老周看着比过年时还高兴”,张忱在一旁开起了玩笑。张忱是辽宁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鞍山服务中心副主任,今天和辽宁农村商业银行海城支行信贷部经理李洪昊来村里调研。此前,他们都到周百洪家做过资质调查,对老周挺了解。
“过年那会儿愁啊,买农资钱不凑手,多亏你们帮忙做担保,贷款下的也及时。”周百洪今年59岁,是村里的老种植户。去年受降雨影响,他家的600亩水稻全部减收,“本儿都没回来”,这直接导致了今年春耕资金出现不足。虽然他向辽宁农村商业银行海城支行申请了贷款,可“家底不实,没啥抵押物,一直担心批不下来”。
像老周一样,我省相当一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在购买种子、化肥、农机时“差钱”,要靠银行贷款获取流动资金。但由于农业项目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加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优质抵押物,金融机构往往对放贷持谨慎态度。
“这时候,‘银担’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就起作用了。”李洪昊接过话头。
接到老周的申请,李明昊和信贷员很快来到村里了解情况,并将老周的相关资料推转到省农担公司。在海城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大力协调下,张忱带领团队对老周的持续经营情况、种植规模、资金需求等进行多轮专业风险评估,为贷款申请进行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