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15日电(记者郭敬丹)春光明媚,City Walk到上海邮政博物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处百年老建筑的大门被许多游客称为“上海之门”,构成“最佳取景框”——门外是上海母亲河苏州河,远处即是浦东陆家嘴“三件套”,城市景观美不胜收,“随手拍就是明信片”。
熟悉此地的市民游客会发现,取景框里的画面有变化了:以前,路口高大粗壮的交通信号灯杆在镜头里突兀地切割画面。最近,这处灯杆变矮了,城市天际线没了遮挡,可以完美地留在一张张打卡照里。
红绿灯“让路”取景框,细微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要从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秦畅的一份建议说起。
“我是带团队到邮政博物馆参观时偶然发现的这个‘瑕疵’,回去上网一搜,发现大家的‘吐槽’还不少。能不能有所改变?”今年年初的上海市两会上,秦畅提出《关于邮政博物馆门口红绿灯调整,精细化治理助力城市文旅的建议》,其中写道:上海应该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城市文旅、人文表达上以“宠粉”心态,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准备好“最佳城市观赏角度”。
在代表建议现场办理中,秦畅向上海市公安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接下来,秦畅收到上海公安部门一次次的反馈:春节后的一周——已到现场进行勘察,按照规定,该路口必须有交通信号灯,在不挪走红绿灯的前提下,正在寻找更好的方案;过了一个月——秦畅又接到邀请,与公安部门一同到现场再次调研,并拿出一份书面效果图,拟将红绿灯灯杆由6.5米缩短到3.5米,由红黄绿三灯改为人行信号灯,并按此征求意见后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