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人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孔垂柱被传患艾滋自杀 媒体吁厘清死因

2014年07月15日 13:38   来源:新华网   

  7月13日,云南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孔垂柱去世,彼时,其刚刚过完61周岁生日。原本来说,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即便贵为副省级官员,孔垂柱的去世,也不足以引发舆论关注。但是,由于此前围绕孔垂柱,有着患艾滋病、自杀、因贪腐被调查等传言,加之,其与云南落马官员沈培平关系密切,因而,在孔垂柱去世之后,舆论都在持续追问:孔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围绕他的传言究竟是真是假?

  应该说,舆论的“不依不饶”,似乎多少有些违背惯有的“人亡事息”、“死者为大”的价值认知。但不能回避的是,孔垂柱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副省级官员的身份,使得其具有了公共人物的身份属性,尤其是,他的死亡,被贪腐这个与公众利益牵扯极大的“传言”,紧紧包裹。所以,孔垂柱的去世缘由,不应该在沉默中逐渐消散。

  有鉴于此,云南有关方面,应直面舆论的种种疑问,在恰当的时候,将公众的疑窦,一一滤清。例如,媒体曾报道,在2013年中央第五巡视组赴云南巡视过程中,孔垂柱因贪腐问题而被调查,那么,本着对公众负责的原则,云南有关部门就有义务告诉大家,孔是否因贪腐而被调查,如果是,调查的结果又是什么?

  还有,孔垂柱的昔日“大秘”、原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中纪委调查,如此,人们本能地就要问,沈培平的“落马”,是否牵涉到孔垂柱?另外,孔垂柱的自杀传言,也应清楚地告诉公众,有还是没有;如果有,是因为纯粹的个人原因,还是有别的更复杂的原因?

  换个角度来看,厘清种种围绕在孔垂柱身上的种种传言,其实并不局限于对公众负责;这种厘清,其实对孔垂柱本人,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患艾滋病也罢,自杀也罢,贪腐被调查也罢,都是流传于坊间及报端的“传言”,既然是“传言”,肯定难以避免真假混杂的情况,此时,倘若有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对孔垂柱的死亡,给予令人信服的权威结论,无疑也能杜绝“以讹传讹”,有利于个人形象的重塑。否则,舆论难免就要将“传言”视为事实,而这种事实,却又难以印证,未免让人遗憾。

  就目前而言,坚定不移地反腐,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此情此景中,就有必要将一切与腐败有关的传言梳理清楚,明白无误地告诉公众,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又是什么情况。这种披露,或许让相关部门多少会有些“难堪”,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在反腐工作愈演愈烈的情况,这种公开透明的披露,理应成为一种常态,不管你愿不愿意、习不习惯,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要接受并顺应。孔垂柱去世了,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值得惋惜;但是,从公共治理、积极反腐的角度,孔垂柱究竟因何而去世,围绕在他身上的各种“传言”,究竟真假如何,都需要及时梳理清楚,并告知公众。还是那句话,孔垂柱不是个普通人,他更是一个身居高位的公共人物。 新华网陕西频道来源:华商报

   孔垂柱简历 

  孔垂柱,男,汉族,1953年6月生,云南宣威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78.07-1982.12 云南省宣威县海岱公社干部、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1982.12-1983.09 云南省宣威县来宾公社党委书记

  1983.09-1985.08 云南省委党校培训班学习

  1985.08-1986.09 云南省宣威县热水区区委书记

  1986.09-1989.04 云南省宣威县委副书记

  1989.04-1993.02 云南省宣威县委书记

  1993.02-1993.12 云南省曲靖地区行署副专员

  1993.12-1995.09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

  1995.09-2000.05 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其间:1994.09-1997.01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党建专业学习)

  2000.05-2003.01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3.01-2013.01 云南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13.01-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