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兰州292个“蓝天”是如何实现的

2013年12月21日 10:38   来源:经济日报   李琛奇 陈发明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12月20日,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292天,提前11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市民承诺的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2天、优良率80%的任务。在兰州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公布这一消息时,语气激动。自从2001年有监测数据以来,兰州这个曾经长期戴着“空气质量不达标”这顶“黑帽子”的省会城市从未实现过这一数字。对兰州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来说,这292天“蓝天”是如何实现的——

  兰州市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先天”受城区两山夹一河、不利气象条件、脆弱生态环境制约,“后天”受单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2011年年底,甘肃省委对兰州市提出了“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的要求。展开“空气保卫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成为兰州市最基础的民生问题。

  经过连续两年的“攻坚”,这个冬天,兰州人明显感觉阳光和煦、天空清蓝的“爽心”天气多了。

  在黄河岸边的市民广场,几位晨练的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冬天早上不敢出门,出来了还得戴口罩,更别提锻炼了,今年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出来锻炼,好像空气也没怎么脏过。”

  西固热电厂是兰州市工业污染源之一,在厂区旁边的小商店里,老板伸出手擦了擦柜台让记者看,“现在要干净多了,前几年一天得擦好几遍柜台,开一会儿门,脸上就一层灰。”

  秋冬季节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可甘肃省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兰州市医疗机构就诊呼吸系统疾病较去年同期减少10139例,同比下降24.5%。

  “今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在去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再求突破的关键一年。可以说,治污成效是否显著,成绩是否稳定,群众是否认可,关键看今年冬天。”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今年兰州“冬防”动员大会上对现场的各级干部表态:“我对这项工作是有决心的,对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问责!”

  12月18日晚上7点多,记者来到兰州市环保局时,见不少办公室还亮着灯,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武卫红提着一份盒饭回到办公室。

  扒拉了两口饭,武卫红的话就离不开大气治污了,“我在环保局工作了十几年,今年见证了3个历史性突破:第一,原煤散烧锅炉退出主城区供暖,这在北方供暖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第二,292天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之前兰州从未有过;第三,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的治污投入也是历史性的。”

  今年,兰州确定了燃煤锅炉及其污染物“双清零”的目标。年初共下达276家519台3923蒸吨燃煤锅炉治理改造任务,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双清零”目标,原煤散烧供热锅炉今冬起已退出兰州市主城区。

  治污取得的成绩还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财政部、环保部下拨中央环保专项资金2.3亿元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甘肃省级财政支持1.1亿元开展燃煤锅炉治理改造,兰州市级财政大气污染防治投入历史性地突破4亿元。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拉动社会投资18.9亿元,形成了多元投入治污的格局。

  兰州市还提出要群防群治,全民治污。“少坐办公室,多到现场去。”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对参与大气治污的干部提出要求,“把治污措施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现场。”

  在兰州“冬防”中,环保局所有领导带队驻区蹲点,24小时轮班巡查;环监局24小时在重点污染源企业驻厂监督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环保部门的流动监测车24小时进行空气质量监测;交警24小时在各大出入口对拉运劣质煤的车辆进行卡口管控,杜绝有烟煤、劣质煤进城;市工信委24小时驻厂检查各热电厂用煤煤质;由社区干部和群众组成的网格长、网格员在大街小巷巡查,小到有人焚烧垃圾,大到企业违规排污,做到及时发现制止,并利用已建成的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楼院、街道小巷、建设工地、餐饮企业等24小时动态监控。

  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施“夏治”“冬管”。工业污染占兰州市大气污染源的35%。为此,兰州一方面完成了全市5家火电企业10台机组烟气旁路封堵工作,实施了一系列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另一方面,对辖区内五大重点企业实施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限负荷“四限”措施。武卫红告诉记者,“一般电厂用煤都是劣质煤,但兰州的热电厂用煤全是发热量在5000大卡的优质煤。”

  同时,兰州市常年对机动车实行限时段尾号限行,在重污染时段还实行单双号限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进入“冬防”后,在城市主干道定期洒水压尘。

  “治污的阶段性成效是显著的,但治污的道路也是漫长的。”闫子江表示,兰州将继续完善治污的长效机制。他透露说,目前,兰州制定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3—2017年度)》,确定5年间将继续实施76项工作举措。“通过全方位的治理和管控,大幅改善兰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让人民群众感受蓝天白云、呼吸更加洁净的空气。”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