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④
福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逆势突围”

2014年09月30日 08: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杨长富 辜英 张轩宇 罗国平

  相关新闻: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①4岁前海:金融改革成果初收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② 深港合作新突破 港企集聚地见规模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③青海借机“新丝路”:生态为本 交通先行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消费持续走低,福建省以轻工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相继陷入了“经营寒冬”,省内特色产业国际航运市场也不景气,这种低迷的市场形态也影响了福建渔业的发展。面对市场逆境,三大领域积极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改革,从而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为福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走出国门福建远洋渔业经济发展获实效

  福建是我国传统渔业大省,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福建远洋渔业发展势头喜人,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经济网从福建省海洋渔业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福建全省新增外派远洋渔船24艘,全省外派远洋渔船达433艘,上半年完成产量13.69万吨,同比增长22.67%,实现产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44.33%。

  福建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养殖企业“走出国门”的大胆尝试。福建的养殖业全国闻名,但也面临养殖场空间萎缩、养殖成本高企的问题。福建省水产加工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金秋对中国经济网表示,福建的养殖业发达,设备先进,种苗和饲料都很好,而国外不少地方人力成本低、气候适宜、水质好,境外养殖充分利用了国内外的各自优势,已经成为福建发展远洋渔业的新路子。

  另外,李金秋表示,远洋渔业的亮丽表现,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8月份,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六条措施》,从扶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建设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提升远洋捕捞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提高远洋渔业通关效率等方面入手,对远洋渔业予以扶持。

  据“六条措施”规定,福建对远洋渔业产业园区项目用地、用海优先予以保障,对省发改委、海洋渔业厅认定的远洋渔业产业园区,省级预算内投资资金给予适当补助或贴息,最高可达500万元。

  按照福建规划,到2017年,全省远洋渔船规模将达700艘,远洋捕捞产量60万吨、产值80亿元,建成15个境内外远洋渔业基地。

  民营经济的典型:泉州全面推动转型升级

  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林伯前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今年1~7月,泉州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459.13亿元,增长10.5%,其中,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达1404.47亿元,增长12.4%;民营投资1186.36亿元,增长30.3%。据了解,泉州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82.2%。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泉州的民营企业也遭遇不同困境,林伯前也向中国经济网坦言:“当前的形势不是不乐观,是非常严峻。”

  面对困难,泉州再次“主动出击”。林伯前告诉中国经济网,泉州从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优化政府服务、强化政策扶持等方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泉州还利用国务院赋予的“金改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体制机制约束,加快构建金融服务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林伯前说:“泉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为支柱的特点没有改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备受关注的纺织鞋服行业迎难而上,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极少数鞋服企业、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被淘汰出局,是市场竞争的常态。”

  转型升级 福建福安船舶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图说:福安长兴重工建造120米“川宏68”海洋工程船。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供图

    船舶产业是福建福安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历史久、基础好,是福建省四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是不可丢弃的传统产业。早期福安船舶企业很有创造力,几乎任何船型都会造,创造了许多奇迹,但也导致特色不明显,结果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同时,船舶企业的小而散、小而弱、小而全,设备薄弱、技术水平低、产能利用率不高,抗风险能力、免疫力弱,发展空间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行业发展整体陷入困难、明显下滑。加快企业重组、整合优势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成为福安船舶企业重振信心的根本出路。

  为此,福安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近年出台的船舶工业产业指导政策和各级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政策措施,务实出台了扶持船舶工业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从税收奖励、鼓励出口、财政贴息贷款、支持金融担保、技术合作、技改、上市、创牌、用电、用海、用地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予以实实在在的扶持,帮助船企度过“寒冬”,推动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福安市政府党组成员郑源对中国经济网表示,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福安市船舶产业坚持实施“精、特、优、新”的发展战略,已经实现了近乎90%的产品转型,有力的拉动了船舶产业的平稳增长。

  郑源说,“现在是海洋渔业船型更新换代的时期,国家推出了标准化的船型,我们也基本对接上了。再算上小型的加油船,基本上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

  郑源解释道,通过产品转型,福安目前造的主要是附加值高、市场较好的船舶。以产品为纽带,带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像海工船方面主要提升生产,设计能力;渔船方面,福安从研发到设计都可以独立完成,过去是整体建造,效率低、难度大,现在实现分段制造,效率得到提高,这也是国家提倡的现代化造船模式。

  另外郑源强调,整合资源、兼并重组、集约发展是转型升级的另一个方面。郑源认为:“未来,东南造船厂如果把主力船型放到长兴船舶重工来生产并形成资源共享,预计到2018年即可做到20亿元的年产值,而目前长兴船舶重工还不到5亿元的年产值。”

  据悉,福安市船舶产业定位为百亿产业集群,2014年产值目标为70亿元,1~7月完成产值近40亿元。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秘书长林瑞金指出,当前,福安船舶产业发展总体上仍没有逆转困境,行业经济下滑压力仍然很大,融资难、交船难,接单难依然是制约福安船舶产业发展的拦路虎,部分船企“有单不敢接、不愿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据悉,造成“有单不敢接”的原因是国际上有部分船东对航运市场信心不足,甚至出现“逃单”现象,连交付的20%定金都不要了。

  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以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新突破,已经成为福安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