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建: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创新土壤

2016年02月01日 0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石 伟

  福建省加工贸易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船舶、机械装备、制鞋、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等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同时,机电行业在福建加工贸易中也得到发展壮大,形成了电子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家用电器、光电技术、通用电机等多个产业集群。2015年,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93.4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23.1%。

  顺昌,一个地处福建北部的山区小县。在这个群山环抱、四季绿意盎然的地方,深藏着一个能够与国际最新技术潮流接轨的光学企业——欧浦登(顺昌)光学有限公司。2015年,在国内加工贸易出口普遍遇冷的情况下,欧浦登公司积极转型升级,外拓市场,内强素质,被业界称为“寒风中挺立的一棵青松”。

  “触控、显示、背光、全贴合一体屏,整合触控、背光、显示、后盖贴合技术,能使15英寸—84英寸、厚度大约在20mm到30mm的主流显示屏降低到5mm到10mm。”欧浦登集团董事长卢璋手捧一本专利证书,给记者读出了这段文字。

  创立于2010年6月的欧浦登公司是顺昌县“十二五”时期“百十亿产业工程”重点项目和顺昌县纳税特大户企业,其生产的薄板钢化玻璃技术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誉。2013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萎缩和同行企业技术成熟、同类产品价格挤压影响,欧浦登的市场份额受到巨大冲击,营业额逐月锐减,企业效益跌入低谷。

  “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合作企业纷纷取消订单,800多名员工等着发工资,20多条生产线全部停产。”卢璋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科技创新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唯有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附加价值,企业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决心已定,立刻行动。顺昌县招商局局长谢杭亮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2013年到2014年,欧浦登在企业效益近乎为零的情况下,把企业顺境时积累下的资金大部分投入产品研发和应用领域。“这些创新专利,成为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技术法宝。”

  同样是加工贸易企业,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面世的智能且高颜值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形状走圆弧路线的咖啡机,还是极简设计的台灯和线条优雅的电熨斗,都是灿坤产品创新驱动力的结晶。

  灿坤副总经理罗青兴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以小家电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多年来灿坤一直都十分重视产品的研发设计,即使在发展困难时期,也没有减少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而是反其道行之,大手笔投入资金。这些年,灿坤设计中心多次获得德国IF工业设计奖、德国红点设计奖、日本G-MARK奖及中国外观设计专利大赛自主创新奖,企业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843项。其生产的煎烤器﹑电熨斗﹑马达﹑咖啡壶﹑烤箱﹑烤面包机6大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强大的研发投入和设计开发能力,将灿坤的产品和市场更持续、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作为出口贸易大省,加工贸易占据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份额。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福建省将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作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通过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保持并提升其在加工贸易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福建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省近年来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推动和提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创新引领:一是出台扶持政策,明确政策导向。省里设立了促进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建立自主营销网络、提高国产化水平,支持引进新兴产业加工贸易项目,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二是突出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促转型升级。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给予重点引导和服务,推动企业有所侧重地开展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梯度转移承接地建设,首批认定顺昌、沙县、大田为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沿海山区协调发展。四是提供贸易便利化服务。目前全省已有91个业务审批点,可以方便企业就近办理业务。(经济日报记者 石 伟)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