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创5年新高 深圳疯涨183%

2016年03月24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4日讯(记者宋雅静)据易居研究院最新消息,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为7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65.3%,同比减少29.3%。受2月末一线城市恐慌性购房情绪的释放,2月份新房成交量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其中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幅高达183%。

  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新增面积供小于求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 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面积为7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65.3%,同比减少29.3%;新增成交面积为22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37.4%,同比增加57.0%。2月份受农历春节影响,房企在推盘上一直比较保守,进而使得二月份市场销售欠佳。不过受2月末一线城市恐慌性购房情绪的释放,今年2月份的新房成交量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

  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分别为50、74、42和56万平方米,环比增幅分别为-37%、-46%、-48%和-1%,同比增幅分别为13%、90%、9%和183%。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虽遇春节,但深圳新房成交量依然火热,疯涨的了183%。

  一线城市新房成交均价34365元/平米 

  同比上涨46.2%创新高 

  2016年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34365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1.7%,同比上涨46.2%,成交价格再创历史新高。春节后,一线楼市“猴赛雷”开局,成交价一路攀升。

  2016年2月份,北上广深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31718、36381、16353和49088元/平方米。环比增幅分别为7.1%、1.3%、7.3%和5.6%,同比增幅分别为31.5%、24.2%、8.2%和74.0%。环比方面,广州涨幅最大;同比方面,深圳涨幅最大。

  存销比总体处于历史低位 库存量继续下降 

  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量为3119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4%,同比减少16.0%。按照“存销比=库存量/近6个月成交面积均值”的公式计算,一线城市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为8.7个月,仍然处在历史低位。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月份北上广深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量分别为910、937、878和394万平方米。环比增幅分别为-5%、-6%、-2%和-5%,同比增幅分别为-12%、-27%、-11%和-3%,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量环比和同比均出现下滑。上海表现最突出,回到2013年楼市繁荣期水平。

  一线城市存销比逐步走低 未来房价或仍继续上涨 

  春节过后,一线城市及热点二线城市住宅市场迅速回暖,加之政府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房地产市场的分化也愈发明显。其中,一线城市及热点二线城市的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多数的三四线城市价格则比较稳定。近期有媒体表示,政府将出台相关措施为楼市降温,遏制一线城市房价“发烧”的现状。

  然而从市场本身来看,未来房价或将继续上涨。中国经济网记者从数据中看到,2月份北上广深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10.2、7.1、 10.6和7.0个月,相比2016年1月份9.8、7.3、10.0和7.4,上海和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下降,北京和广州存销比略有上升。

  从存销比历史走势来看,上海存销比一直在加速下滑,且降到历史低位,而存销比加速下滑,意味着房价上涨的概率将继续加大,未来房价或仍然稳中有升。深圳存销比在去年8月份降到历史最低点,现处于盘整阶段;北京和广州表现相对滞后,未来会跟随深圳和上海走势,存销比将逐步走低。由此可以看到,在一线城市存销比继续下滑的情况下,未来房价上涨仍然可期。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