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西海群岛桃红柳绿,花源谷层林尽染,碧水中的花海宛若人间仙境。 本报记者 赖永峰摄
? 江西南矶湿地。本报记者 温宝臣摄
▽ 南昌瑶湖郊野公园。本报记者 刘 兴摄
? 南昌高新区航空城的大飞机生产线。本报记者 赖永峰摄
江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全境纳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省份,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近年来,江西坚持走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在诸多领域积极先行先试,努力突破发展瓶颈。他们的许多创新之举既结合了自身实际,又具有可复制推广的特点,对于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他省份而言,都有可借鉴之处——
创新规划,生态与科技、产业、城市融合一体——
南昌:圈层式打造“最美高新区”
高新区或经济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引擎”。作为一地资源集聚、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高新区或经济开发区的“吸金”和“造金”能力,往往被摆在了第一位,而生态保护、环境改善以及与周边群众生活和谐共享,常常被遗忘或淡化。南昌高新区为保住天赋资源,创新地进行“圈层式布局”,并以强大的决心和定力坚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最终成为新名片,南昌高新区也在快速发展中有力地证明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
3月11日一大早,趁着明媚的春光,家住南昌城区的张旷怡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瑶湖郊野森林公园,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荷兰郁金香让6岁的女儿兴奋不已。“我们是瑶湖公园的常客,绿地沙滩、一湖清水,让人身心愉悦。”张旷怡笑着说。
瑶湖位处南昌高新区,水域面积2万多亩,是南昌城内最大湖泊。以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人放天养”提升了瑶湖水质后,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又投巨资建设了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如今已经成为南昌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南昌高新区北依赣江,怀抱瑶湖、艾溪湖和青山湖,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如何守护并保养好这份“天生丽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这是南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邱向军工作8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学习许多国内外先进园区规划后,我们认为必须树立高远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最美高新区和中部一流的生态科技新城。”邱向军接受《经济日报》采访组专访时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把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和城市文明做成一篇大文章,突出彰显我们的生态魅力”。
新思路反映在新规划上。南昌高新区深度考察北美五大湖区,重点学习借鉴西雅图、温哥华等世界滨湖临海一流城市的规划理念,从空间形态入手,创新性地提出“圈层式”布局,全力打造“科技、产业、生态、城市”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瑶湖生态科技新城。
围绕瑶湖,新城第一圈就是瑶湖郊野森林公园,临瑶湖300米至1000米核心区域,规划为18平方公里的环湖生态景观及休闲区。第二层近湖区域为公建,重点布局研发机构、大学及体育运动中心等。第三层远湖区域为人才公寓等。第四层区域为科技园,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软件服务外包等专业园区。
这种圈层式布局规划,在国内高新区建设中是创新之举。一是因为大多数开发区或高新区不具备“抱湖入怀”的天然资源;二是因为要想实现“四圈层彼此不干扰”,需要“强大的控制能力”。
很多经济开发区或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出于对重大项目、重要企业的渴求,往往会放弃规划、放弃原则。当初南昌高新区拒绝众多想开发艾溪湖及周边地块的投资商,反而大手笔投资打造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时,也曾有许多人不理解。但如今,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南昌高新区的一张新名片,成为吸引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新加坡玮仕教育集团等诸多中外大企业大集团入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产业选择上,南昌高新区同样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处谋势、新处落子。这里正在以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硅衬底LED技术为核心,迅速形成产业链,打造“南昌光谷”;正在以美国西雅图波音试飞机场为蓝图,建设大飞机试飞基地;正在以“梦想街区”为平台,创建“双创”大本营。来自国内外的各类人才快速集聚,梦想在孵化中开花结果。
南昌高新区强大的控制力来自哪里?
邱向军的答案是,“高远的目标和定位,决定了我们的追求和责任。中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必须用新理念谋划新产业、谋求新发展。沉住气、静下心,前行的脚步才能更稳更实”。
创新机制,破解长江水环境治理、非法采砂焦点难点——
九江:强化管护确保清水入江
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就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沿江各地都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推动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强大合力。当前长江沿线河湖保护管理中仍存在侵占岸线、非法采砂、局部水体污染严重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法制建设。江西去年开始在全省全面实施“河长制”,九江、南昌实行河道砂石统一经营管理,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何谓“九江”?众水汇集之地也。
“九江过境水资源丰富,长江江西干流全部152公里岸线和鄱阳湖近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都在九江境内。九江水好、鄱阳湖水好,进入长江的水才能好。”九江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陈爱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为确保清水入江,九江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治水、管水理念,坚持执法与制度建设并重,专项整治与长效机制结合。尤其是在实施“河长制”和长江采砂统一管理上,走出了值得其他省份学习和借鉴的新路子。
3月12日,记者来到九江星子县白鹭镇长虹港河段。长虹港河段三级河长、河东村支书黄金保告诉记者,镇里连接了“易信群”,传送河道管护信息,落实河道清污保洁。一旦发现有危及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就拍照上传,由环卫部门进行执法。
“‘河长制’把河流水质达标责任具体落实到人,考验执行力,强调系统化。”星子县总河长、县委书记严盛平说。作为去年1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星子县制定了河长领导机制、部门责任制、河道管理和考核制度,搭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分级抓落实,确保高效运行。比如说,县乡(镇)设立河长办公室,完善了监督岗、河长职责、水系图、易信群信息流程图、巡查工作制度等9项软件规范,明确了工作流程和职责,形成了全县从上到下共管共护的新格局。
同样,九江采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开创了统一管理的先河,为长江流域采砂管理提供了许多经验。长期以来,由于采砂管理粗放,长江河道普遍无序开采,非法采砂屡禁不止,对长江水生态、航运及防洪造成极大破坏。2009年5月,九江市委、市政府开始对鄱阳湖采砂实行统一管理,2013年12月决定对长江九江段开展河道采砂管理综合整治。
“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开采经营、统一规费征收、统一综合执法、统一利益分配”是九江采砂统一管理的基本内涵。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是九江采砂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针对现行采砂管理政策法规存在的盲点,九江结合实际,在采砂管理地方性规章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比如,对长江九江水域所有采砂船舶(机具)实施严格集中停靠管理,对过剩采砂船舶实施切割淘汰处理等,效果非常明显。
“长江河道采砂是管理重点和难点,必须加大水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开展专项执法活动,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廖瑞钊说,江西将启动《江西省河道采砂条例》立法工作,始终保持对非法采砂的高压严打态势。
长江九江段目前采砂管理实现完全可控,还在于九江充分发挥赣鄂皖交界水域执法合作联动机制作用,积极开展跨区域、跨系统综合执法。《经济日报》采访组了解到,长江干流河道涉及10多个省份,不少省级边际交界水域非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难以管控。要解决好这一采砂管理“沉疴痼疾”,“九江模式”值得借鉴,就要从整合执法力量和加强区域合作方面“对症下药”,协调加强长江采砂管理区域合作与涉砂各部门联动,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开创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新局面。
创新理念,做好生态加减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武宁:山水间崛起“最美小城”
面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优先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审视、谋划和推动,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现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赢。山区县、库区县、移民县武宁的成功实践说明,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是相得益彰的,“绿、富、美”三者完全可以一起实现
九江市武宁县是赣西北的一个山区县、库区县、江西省最大的移民县;武宁也是一个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达72.1%,庐山西海水域46万亩中的34万亩在武宁辖区内。
江西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而武宁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板。绿色崛起的“武宁模式”是怎样实现的?
春日里的武宁西海湾湿地公园,玉兰、茶花、樱花竞相开放,垂柳吐嫩绿,湖水漾微波;岸边亭台里悠扬的歌声传来,更让人多了几分闲适与惬意。
“西海湾湿地公园现在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武宁整个县城已被国家挂牌认定为4A级景区,这是对我们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极大肯定和鼓励。”武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必香告诉《经济日报》记者,4A级景区来之不易。
武宁县城内原有的朝阳湖是个死水湖,被人称为武宁的“龙须沟”,连接新老城区的沙田河也水土流失严重。武宁下决心实施“一湖一河”综合治理,从北京请来国家级专业团队规划设计,拦坝架桥,引入活水,把朝阳湖、沙田河、庐山西海连在一起,使得山、水、城、景融为一体。
大手笔推进城市景观建设的背后,是武宁以“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治理好、推进好”为抓手,用心做好“生态加减法”的战略谋划。
为保护好青山碧水,在山上,武宁明确提出“禁伐20年,呵护原生态”,全面封山育林。在湖区,依法依规对2.5万只网箱和345座养殖库湾进行全面清理,实施大水面清水渔业。在农村,推进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方式,控制面源污染。在园区,2011年以来先后关停47家有污染的企业,对工业园区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保护好治理好的同时,还要思考怎么样建设好利用好推进好,怎么样把自然财富变成经济财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把山水武宁同时建成老百姓满意的幸福武宁。”武宁县委书记沈阳说,武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走进罗坪镇长水村,这个2007年率先试水林权改革的“全国林改第一村”,如今又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新故事,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农业正在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和财富。红豆杉种植合作社、养蜂专业合作社、七里溪生态山庄等已经形成了集生态观光、旅游住宿餐饮、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00元,仅旅游一项就人均增收3700元。
与此同时,武宁坚持依托生态强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突出做大绿色光电、矿业经济、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狠抓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光电产业,已经由生产毛管、玻管向生产整灯、花灯、LED灯、电子显示屏等高端产品转变。
“我们的绿色发展是坚持以民生导向为基础的,每个武宁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绿色崛起的推动者,也都是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共享者。目前武宁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沈阳说。
采访组成员:经济日报记者 徐立京 赖永峰 许红洲 乔金亮 温宝臣 刘 兴
执笔:许红洲 本版编辑 陈 艳 杨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