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国数谷”踏云而起

2016年05月25日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花溪湿地公园一角。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为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资料图片)

  2013年以来,在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处于竞相布局阶段的背景下,贵阳以与北京中关村合作为契机,紧盯技术前沿,构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全面升级。目前,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已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2015年,该市大数据及关联产业规模总量达到916亿元,同比增长38%以上。

  初夏的贵阳,黔灵山风吹来阵阵清凉。

  5月25日,“2016中国贵阳电子商务大会暨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拉开帷幕。

  目前,贵阳的大数据产业正呈现“聚变式”增长态势,站在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2015年,该市大数据及关联产业规模总量达到916亿元,同比增长38%以上,大数据及关联企业工商注册数较2014年增加1300多家。

  一座“中国数谷”正在崛起。

  发展大数据——

  条件得天独厚

  引领新常态,需要寻找新动力、培育新产业。处于发展第三梯队的贵阳,在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该如何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贵阳面临着双重压力、双重任务。贵阳市委、市政府认为,作为省会城市,贵阳必须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承担起引领贵州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使命,缩短与兄弟城市的差距;另一方面,贵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必须守牢天蓝、山青、水净、地洁的底线,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贵州省也要求贵阳市,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一个都不能少”,既要加速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又要改善生态拓展绿水青山,走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产业成为突破口。

  2013年以来,在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处于竞相布局阶段的背景下,贵阳以与北京中关村合作为契机,紧盯技术前沿,构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虽是现实需要,但发展大数据亦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然环境,不管是地形地貌,还是气候特征,都为贵阳发展大数据提供了优势条件;在地质结构上,贵阳是一个无地震、无风灾、无水涝的“三无”城市,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屏障;贵州电能充足,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与此同时,贵阳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即使在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也只有23.7℃,是数据设备运行最为适合的温度。

  此外,2013年以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在贵州建设数据中心,也为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

  深耕“块数据”——

  绘制“贵阳云图”

  大数据是新生事物,其价值及未来被各界看好,但大数据价值的实现方式和产业发展路径却有待深入探索。对此,无论是东部发达城市,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蓄势待发的贵阳,一手加快数据“条块融合”,一手推动数据运用,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着力把大数据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绘制了一幅“贵阳云图”。

  长期以来,各行业形成的数据呈“条状”分布,各部门、各行业累积的数据互不交换,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让数据的价值大打折扣。而将“条数据”开放共享,集聚形成“块数据”,更有利于数据的清理分析和有效运用。

  2015年初,贵阳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企业和个人动态数据的“块”上集聚,力争到2017年,在贵阳建成全球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

  在深耕“块数据”的同时,贵阳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云应用示范,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务云、民生云、产业云、环保云和文化云等共享工程示范,建设行业应用云平台,推动计算、应用和数据资源在“条”上融合与集聚。

  数据在“条”“块”上聚集,推动了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的诞生。

  “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不仅可以解决传统运营商企业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却因政策导致数据资产变现困难的问题,还可吸引海量优质数据资源、培育数据产业创新企业,使贵阳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总裁王叁寿说。

  挂牌运营一年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实现交易金额7000多万元,发展会员逾300家,单笔最大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数据应用及数据的增值服务,而呼叫中心是最具体的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它和数据中心构成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

  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发展思路,贵阳市一方面推动数据中心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呼叫中心,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和带动产业链中游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软件研发、硬件研发、设计与制造、大数据应用新兴服务等企业向贵阳集聚,推动形成大数据核心产业。

  2014年以来,贵阳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的意见》《呼叫中心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并连续3年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支持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

  同时,贵阳还配套制定了呼叫中心人才培养规划,按照“中职为主,高职为辅,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思路,打造“一基地、两中心、三示范、多点辐射”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格局。

  此外,贵阳市还通过抓应用促产业发展,将大数据与资本、政策、园区等要素紧密融合,推进端产品制造、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工业设计与软件服务业、大数据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1+N”的格局。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产业作为切入点,坚持条块融合、先试先行、鼓励创新、敢于试错,建设全产业链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路径、发展导向进一步明晰。

  目前,贵阳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数谷”——建立第一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第一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提出了块数据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理论,并且推动建设中国第一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推动建设中国第一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挂牌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建设中国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创业热土——

  “贵漂”成为新时尚

  产业兴,人才聚。

  在中关村创业多年的杨应,曾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分布式动态虚拟现实网络信息系统,在三维数字城市、公安现场和犯罪过程模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就在事业做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得知贵阳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杨应果断决定来贵阳发展。

  “贵阳的人才政策在全国来看都很有吸引力。”如今已是贵州动态时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杨应告诉记者,贵阳国家高新区对其创业扶持给予了很大支持,不仅提供了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支持,还在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内提供了3年免租、5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

  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优越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到贵阳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贵阳创新有舞台、创业有土壤、产学研融合有渠道。

  当前,创新创业激情高涨,但也存在“有想法的人没办法,有办法的人没想法”的尴尬,如科技人员取得科技成果但转化为产品的不多,年轻人热衷创业但存在大量重复性的伪创新,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创客孵化器,但使用率不高……

  面对“痛点”,贵州及时启动“痛客计划”,举办以“痛客”为主角的比赛——中国痛客大赛暨社会共治·企业信用痛点主题大赛,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痛客梦工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活力,为有想法的人与有办法的人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创业者不再盲目做事,同时,也可以通过与资深业内人士的交流更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创业质量。

  2015年7月23日,经济学人智库在北京发布《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贵阳市位居榜首,在综合排名、经济增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3个方面稳居第一。“贵阳在大数据上的积极投入以及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断提升,为今后几年的发展做了良好铺垫。”经济学人智库中国区经济学家陈晨认为。(经济日报 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