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2016年08月05日 13: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科技部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版)》,以2014年115个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国家高新区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结果看,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四,较2013年上升2个位次。

  创立于1998年的中航富士达,是西安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提交我国第一个连接器IEC标准提案开始,富士达已有7项提案成为正式的IEC标准,不但确立了在射频连接器行业的领导地位,也带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工业领域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衡量一个企业在国际上的实力,就要看其拥有国际标准的数量。”富士达总经理郭建雄说。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结合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和“两带两城五区八园”的布局,实施产业链“扩链、强链、补链”工程,优先承接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龙头企业和核心项目,经过多年发展,西安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半导体优势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创新型服务业为支撑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西安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即启动了大数据战略转型,从传统的IT技术开发服务商转型至数据分析服务供应商。公司相继攻克了数据挖掘算法、高维可视化技术、数据资产管理技术难点,并研发了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TEMPO-PLUTO数据挖掘平台,成功填补了中国在高端数据分析、挖掘领域的空白,树立了该领域的民族品牌。目前,公司和100多家电力、军工制造、公共安全领域企业建立了行业大数据应用样板点,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2亿元。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良性有效运转。”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说,高新区是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建区以来,西安高新区建立健全了“大部制”“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能上能下”等管理体制和“城市开发+产业发展”联动的运营发展模式;先后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六项服务制度,打造了西部首家“零收费园区”,形成了一整套鼓励支持自主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

  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背后的核心动力是高端人才聚集和创新环境的优化。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特殊人才跨越计划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西安高新区还联合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科技信贷,科技企业保险集合投保方案等科技保险产品,以P2P、股权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相继开展。

  破解科技资源分割、分离、分隔障碍,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西安高新区承担的重要改革使命。2011年4月成立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已经成为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公共基础服务与科技资源共享交易市场化公益性平台。以市场化运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系,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问题,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军工与地方四大体系的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成为全国高新区科技资源转化的典范。

  不到5年时间,从无到有,冲进全国3D打印行业第一集团,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西安非凡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高新区4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下,依托专业研发人员和技术工程师的强大科研优势,公司迅速成长为研发、代理、销售、服务一体的3D打印机专业集成方案提供商和3D打印与三维数据采集处理的服务商。

  “高新区有一个‘政策超市’,从顶端政策到各种服务平台,包罗万象,啥都有,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体系性扶持。”西安非凡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在谈到企业成功秘诀时如是说。

  “新政策体系像一支即将点火升空的‘火箭’,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覆盖支持高新区各个阶段科技型企业;以人才和资本为基本要素,为符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企业提供源源不竭动力支撑。”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安建利介绍说,创新资源和创业平台的不断聚集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15年,西安高新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50亿元,同比增长15.13%,约为2011年的2.4倍,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9.17亿美元,占全市的77.3%,占全省71.8%;累计注册的企业已经超过4万家,拥有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700项。西安高新区的产业规模、税收贡献、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经济日报 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何汪维)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