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希冀在九个范畴加强粤港合作

2016年10月20日 09: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毛铁

  经济日报香港10月20日讯(记者毛铁)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近日表示,香港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把国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引进来”,同时也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和伙伴,从而促进内地和香港的共同发展。梁振英介绍了未来加强粤港合作的九个范畴及合作方向。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已正式成立“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为香港、内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者提供资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促进基建投融资活动。香港投资推广署将与内地相关商贸机构合办更多投资推广活动,包括路演、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等,以加强宣传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平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

  在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方面,截至今年7月份,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已经资助了246个科技合作资助计划项目,总额约8.3亿港元。资助计划来年将继续为粤港科研项目提供支持,促进两地高科技发展及研发成果产业化。

  在两地青年交流合作方面,2016年至2017年度香港特区政府共资助95项青年内地实习项目,受惠香港青年约3700名;在青年交流方面,特区政府共资助265项青年内地交流项目,受惠青年包括16600名香港青年及3900名内地青年。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与广东省相关单位正积极商讨明年的各项青年交流合作计划,包括争取更多的实习职位及举办更具特色的青年交流活动。

  在环境保护方面,为应对今年夏季香港海域一带出现大量海漂垃圾问题,粤港两地环保部门已达成共识,成立通报预警机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粤港澳区域性PM2.5联合研究”进展顺利,研究工作预计于2017年完成。粤港两地将继续共同推进“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协助香港及广东的港资工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及工序。

  在金融合作方面,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两地相关部门正在筹备相关工作,务求在公告发布后4个月内正式开通。在保险业务方面,香港特区政府正与内地相关机构商讨以循序渐进方式放宽香港保险公司准入门槛,让香港保险公司落户广东自贸区。

  在专业服务合作方面,目前粤港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广州、深圳、珠海全市。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将继续与内地有关部门合作,争取将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广东省。截至今年4月份,已有超过150名香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及造价工程师等建筑业界专业人士在广东省注册执业。

  在重点区域合作方面,目前在前海注册的港资企业已超过3500家,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有超过100家青年创业团队,其中香港创业团队有52家。前海已确定一个建设项目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在项目的设计、策划、采购、管理及施工监督等各阶段加入香港管理元素,直接聘用香港建筑及相关工程专业人士并提供服务。截至今年3月份,共有超过220家港资企业落户横琴,涉及的行业包括文化创意、旅游等香港有优势的产业。

  在教育合作方面,目前粤港已有351对姊妹学校,预计未来两年将增加至少40对姊妹学校。在2015至2016学年香港参访广东省的师生超过45000人次。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已将“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扩展至在内地155所指定院校修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香港学生,目前已收到1900份申请。

  在旅游合作方面,粤港澳三地旅游局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粤港澳旅游品牌,宣传区域旅游优势,务求开发更多“一程多站”的邮轮航程,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访粤港两地。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