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建设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当日正式启动。内蒙古与国家工商总局签署了企业公示大数据中心项目协议、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了电子商务打假大数据项目建设合作协议等,共计签约项目93个,总投资508亿元。
借被列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春风,内蒙古蹄疾步稳地构筑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产业支撑、应用服务、制度保障和人才等支柱,奋力把大数据产业打造成驱动经济调结构、补短板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内蒙古将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宽带内蒙古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的若干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在数据中心开放、项目用地、用电、人才、创新、财税、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截至2015年底,内蒙古全区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70万台,居全国首位。
“羊(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是内蒙古给外界的第一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依托丰富的煤炭、油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稀土等矿产资源,迅速确立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但与此同时,产业以重化工为主、粗加工产品比重高、附加值低等,也日益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面对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说,持续用功、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方面,目前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华为、中兴、曙光、中国科学院等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内蒙古,全区已建成70万台服务器的总承载能力,规模领跑全国。截至2015年底,全区光缆总长度42万公里,宽带用户普及率88.7%,建成了中蒙俄国际光缆、呼和浩特至北京4条直通光缆,设立了内蒙古国际出口局,形成了通达国际国内的高速宽带网络。
行业应用方面,全区在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信息惠民、乳业草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了大数据深度应用。目前,他们已建立了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完成了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的基础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全区信用信息、食品追溯、政法、公安、民政、气象、教育、文化、蒙古语言文字等领域和部门的基础数据平台正逐步搭建完善;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全国大数据试点,在内蒙古开展顺利。
政策引导方面,内蒙古出资2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同时,他们还鼓励区内高等院校开展与大数据相关的研究生教育,推动区内高校和区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和培训基地;鼓励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研发大数据技术标准。
“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大数据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数据港。到2020年,全区大数据产业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说,未来将实现从“羊煤土气”到“大(大数据)智(智能化)移(移动互联网)云(云计算)”的转变。
在呼和浩特盛乐云计算产业园区,《经济日报》记者看到,云智能奶牛育种养殖大数据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行业实现了产业链的重构、再造、优化与提升;通过用数据支撑助推企业对畜牧业进行科学研究、增强畜牧业市场预测判断,实时更新畜牧业生产技术、及时提出畜牧业生态预警、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效防治畜牧疾病等。据介绍,2015年“双11”网购活动期间,阿里巴巴的数据运行就是由中国电信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支撑和保障。“经过几年的培育发展,呼和浩特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产业链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说,下一步将加快建设乳业、光伏、电力、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物流配送等优势特色产业大数据平台。(经济日报 记者 秦海波 陈 力)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