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南: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回头看"

2016年11月10日 09: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长达1823公里的环岛海岸线被称为海南的“最美资产”。但极高的经济价值也让环岛海岸线被不少人“盯”上,砍伐防风林、违规建别墅、挖塘养鱼养虾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去年7月,海南省政府成立6个检查组对全省12个沿海市县、1823公里海岸线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和全面整改,历时近5个月。专项检查包括查清全省沿海区域海岸线向陆地延伸200米范围内保护开发、海岸带防护设施建设、污水排放入海等情况,检查共发现805宗违法违规建设问题。

  2016年9月中旬,海南省政府再次组织6个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组,对12个沿海市县开展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回头看”,巩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整改成果。记者日前从海南省政府了解到,“回头看”重点督查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后整改不到位以及检查后新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针对检查组发现的东方市大片海防林存在断带、残带、窄带,一些海防林存在林中空地的情况,东方市林业部门在检查后立即重新种植了90余亩海防林。东方市林业局工程师张裕山介绍说,海防林补种全部采取挖深穴、换红壤、放底肥、表面覆盖枯草作保护的高标准进行,成活率大大提高。

  万宁市大洲岛是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这里驻守着一批渔民,渔民在岛上的生产生活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检查组发现问题之后,万宁市立即启动驻岛渔民搬迁。目前,岛上100多户人家已经全部迁离安置,大洲岛已被“封岛”管护。

  在三亚市三亚湾,污水池、污水管网等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自去年底以来,三亚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即“双修”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海岸带的生态修复。

  海南省政府检查督导的“利剑”起到积极作用,但记者发现,尽管经过多次检查和整治,一些海岸带区域仍存在违规占用、滥挖滥采、违规建设房地产项目、破坏海防林、污水垃圾直排入海等现象。

  海景房的商业价值让一些开发商打起了小算盘,违规将楼房建在海岸线上。海南临高县临高角是当年解放海南岛的登陆点,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然而,长岛蓝湾项目离沙滩最近的建筑物不足百米。昌江县棋子湾附近的多个房地产项目则是直接建在了海防林带上,海防林被撕开多个口子。文昌市月亮湾的房地产项目则直接将沿海区域大片的海防林砍掉。

  琼海市长坡镇至文昌市会文镇一带的数十公里长的海岸带上存在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养殖塘。养殖塘为海水养殖,需每日更新水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排大海。会文镇数公里长的冯家湾沙滩严重泥化发黑。

  海岸带是海南生态环境不可多得的资源,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家底”。针对发现的问题,海南省政府正在着手制定、通过最新“最严”的海岸带保护细则。

  《海南省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送审稿)》规定:“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最高潮线向陆地延伸最少200米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以及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海洋延伸海岸带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依法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锋认为,保护海岸线资源,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止住房地产开发和渔业养殖进一步破坏海岸带的势头。海南应对全省房地产市场做通盘考虑,加快房地产业升级转型,“房地产开发不要老盯着海岸线,一味追求海景房”。同时,针对部分地区养殖业污染严重的情况,刘锋建议逐步引导这些地区改变渔业生产品种和生产方式,往深海养殖发展。

  海南省也正逐步运用法律手段来遏制破坏海岸线资源的势头。记者从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海南正在开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其中针对涉及环境资源案件实行诉前禁止令,符合法定情形的,先行禁止实施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经济日报 记者 何伟)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