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2017年01月09日 17:04   来源:CE.cn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9日讯(记者宋雅静)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于1月7日在北京召开,各界人士以“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转变,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新观点与成果。同时会上发布2016中国县域科学发展竞争力指数与解读,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太阴、昆山、张家口、义乌等十县评为竞争力五星县。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功模式,如广东模式、浙江模式、江苏模式、山东模式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处于起飞关键期。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缓慢、县乡财政困难、人才资金缺乏、县级政府调控乏力等问题。在县域层面,落实推动“放管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企业投资等瓶颈,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贺铿说,要建设全面小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真正转变思想,以发展县域经济来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于1月7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转变,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新观点  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表示,县域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短板",当前需要补齐“短板”、解放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重塑中国经济新动力。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央部署,做好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关键在县域,焦点、难点在县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原所长肖金成表示,三农问题要靠城镇化,城镇化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他说,以农民工为主体,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本次论坛立足“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县域经济发展”、“幸福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如何将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为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其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兴衰。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健康发展的担子更重,其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为更具战略意义的课题。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会上获悉,论坛期间,新华网联合清华发展研究院、泓谷(北京)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2016中国县域科学发展竞争力指数。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旅游魅力县、文化传承创新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精准脱贫县、互联网+实践县、投资潜力县、红色气质传承县等2016中国县域经济特色县,为政府和企业的成功对接提供平台。

  其中,宁夏贺兰县获得“2016中国县域经济互联网+实践县”及“2016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县”,宁夏盐池县获得“2016中国县域经济精准脱贫先进县”及“2016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县”,内蒙古达拉特旗获得“2016中国县域经济旅游魅力县”及“2016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县”,安徽肥东县获得“2016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县”,江苏江阴市获得“2016中国县域科学发展竞争力(五星县)”及“2016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县”,山东乳山市获得“2016中国县域经济红色气质传承县”, 山西平遥县获得“2016中国县域经济旅游魅力县”。

  本次活动由新华网主办。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商务部、工信部等部委的有关领导,全国各县(市区)委书记以及华夏幸福基业、阿里巴巴、京东、鲁花、丰田、左驭资本、同程旅游等企业负责人参会。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