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域经济搭上创新快车

2017年07月19日 10: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7月19日讯(记者黄鑫 实习生毕悦) “我国县域经济已从原有的资源、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在日前召开的“2017中国百强县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推进三农工作、“新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战场。

  近年来,我国多个县域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已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6年,百强县的土地总面积、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5万平方公里、9050万人、8.2万亿元,以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1%的GDP,其中21县(市、旗)的GDP进入了“千亿俱乐部”;人均GDP高达9.7万元,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

  但《白皮书》也显示,我国各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呈“东多西少、强省强县”的分布格局。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76席,中部地区15席、西部地区8席,东北地区仅占1席。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占据了百强县的六成以上。除地区分布外,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深层次的结构阻碍。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指出,中国的县域经济正处在一个加速分化的“十字路口”,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愈发拉大。一方面,县域劳动力、土地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收紧,昔日的低成本优势不断衰退;另一方面,县域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所必需的高端资源,创新转型面临阻碍。这更反映出我国亟待深入推进精准化、因地制宜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策略。

  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必须推动政府治理思路和方式创新,从资源的提供者、经济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产业的组织者、平台的搭建者。“政府找准自己的作为空间,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会长王忠平认为,政府应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完善的产权投资机制,筑牢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建立产业投资股权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产业建设,缩短产业转型周期;重视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问题,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强化政策落地的彻底性和真实性,建立政府的“政策兑现白皮书”。

  加深跨区域深度协同合作,拓展县域发展空间,是激发县域经济新动能的又一举措。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认为,县域经济要经历点状、块状、网状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网状经济”阶段就意味着县域突破地方区域分割、市场分割的藩篱,与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形成密切的资金、人才、科技和信息资源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入周边都市圈或城市群。他进一步强调说,周边县域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承接和转移的关系,县域更应结合本地既有优势禀赋,实现嫁接融合,深入发掘和培育经济增长点。

  夯实本地特色产业基石,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是县域经济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湖北省宜都市市长谭建国在论坛上表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应盲目乐观,更不应盲目悲观,关键要找到差异化内涵,把自己本身做得好的东西做大做强。湖北省仙桃市市长周文霞介绍说,一直把差异化政策作为当地特色产业腾飞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食品产业、无纺布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使仙桃市在较短时间内从传统的农业大市发展成为制造业基础扎实、服务业保障健全的“百强县”。

  正如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在论坛上所说的,过去在创新发展浪潮中诞生的专业镇、专业村、“归雁经济”等,使整个县域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未来县域经济更应搭乘创新发展的快速列车,以创新创业推动新兴产业崛起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引领性、结构性、战略性增长,助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