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兰州举办"百年黄河铁桥、中德探寻之旅"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06月22日 11:02   来源:CE.cn   

  中国经济网兰州6月22日讯(记者李琛奇 实习生刘静怡)为了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和黄河铁桥建成110周年,由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德国亚玄文化公司、德国自由作家协会、《欧洲时报》联合主办,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合作支持的德国汉堡G20峰会暨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百年黄河铁桥、中德探寻之旅”文化交流活动于6月19日在兰州黄河铁桥拉开帷幕。6月21日,“百年黄河铁桥、中德探寻之旅”在兰州召开媒体见面会。  

  100多年前由德国人建造的黄河铁桥已成为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德国人也一直关注着这座铁桥。在长篇小说《天下第一桥》出版发行,大型历史话剧《天下第一桥》全国演出获奖之后,黄河铁桥已在中外视界闻名遐迩。

  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在见面会上说,铁桥脱离了它固有的物质属性,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成为兰州独有的文化符号。因为这座桥,兰州的空间建设更为丰富,心理情感更为复杂。首先,铁桥是这座城市里生活着的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她带领我们回忆历史,将岁月不能触摸的往事具体化、生活化;其次,中山桥的建立,代表着钢铁作为生产条件第一次解决了黄河阻碍交通的千年难题,当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在中国大地上,在僻远的西部内陆,在遥远的祖国腹地,工业文明开始改变古老的生活节奏;最后,作为符号意义的携带者,铁桥是兰州地域文化的浓缩与凝聚,是城市地理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是地理性格上的润泽与丰盛。  

  朱建军说,感谢百年中山桥,铁灰的桥身,沧桑的面容记载着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轨迹;感谢黄河铁桥桥,唤醒了兰州人应有文化自尊,激起我们的文化反思与文化寻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重振丝路重镇的文化自信;感谢这座缔约之桥,吸引了诸位国际友人用声音、用文字、用图片、用情怀见证中德友谊地久天长。

  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中所拍摄的关于中山桥的照片,将以图片展的方式在2017年德国汉堡G20峰会上进行展出,同时开启百年中山桥图片展在德国的巡展,以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交流。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