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价体系的变动性:从城市分化向城市群分化演变
变动性是城市间房价受宏观经济、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给等差异和共同的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多样性变化。变动性表现为:房价在不同空间维度上的分化,房价在不同空间上的收敛。
1、一二三四线城市间房价分化持续加剧
不同等级城市间房价分化加剧。2001年以来,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同等级间城市房价差距逐年增大。二、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增幅趋缓,一线城市增幅加速(见下图)。
图 9不同等级城市房价均值变化趋势
一线城市房价中心性强化。受城市规模、交通条件以及特殊资源影响,城市体系会有一定变化。三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中心性不断增强。2005-2015年,深圳市与北京市的综合潜力秩数排名交替,其综合潜力秩数大幅上升,深圳市由71上升至110,北京市由53上升至96。上海综合潜力秩数也增幅较大,由32上升至51,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作用程度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其区域中心地位加强较多,综合潜力指数由2010年的7迅速增加到2015年的18。三亚市作为旅游城市,起伏较大,2005年其综合作用秩数仅为1,2010年剧增到31,2015年又下降为16.
2、房价体系越来具有城市群特征
城市群与非城市群房价间房价差距增大。2001年以来,中国城市群房价均值与非城市群内房价同步增长,其房价差距逐年增大(见下图)。

图 10城市群城市与非城市群城市房价均值变化趋势
不同级别城市群房价分化显著,一线城市群房价与二线城市群房价差距逐步增大。按照城市群的发展、发育状况以及在世界、全国和区域层面上的定位,课题组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群四类。在3个一线城市群与7个二线城市群中,一线城市群房价均值(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总体领先于二线城市群房价均值(海峡西岸城市群除外),表明这三大城市群内城市房价水平普遍较高,且保持连续攀升态势。其它城市群的增长趋势不一,城市群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趋于明朗。
图 11十大城市群内商品房均价变动趋势
一线城市群内房价差距开始降低,二、三线城市群内房价差距有所增大。幂指数估计值与城市城市群内城市房价差距成正比,幂指数上升,意味着城市群内房价差距上升,分化加剧,幂指数下降则意味着城市群内的房价趋于收敛。从下图可以发现,中国一线城市群内房价-位序的幂指数逐年缩小,且远小于二、三线城市群的幂指数,这表明中国成熟城市群的群内房价趋于收敛。二、三线城市群房价-位序的幂指数逐年上升,中国发展与发育中的城市群内房价分化加剧。
图 12不同级别城市群幂指数变化趋势
五、房价体系受城市体系的决定
1、房价体系与城市体系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由于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其供给面受土地供应等因素限制,供给弹性较小,主要受需求面影响。城市体系的基本决定因素为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与增速是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基础,所以城市体系对房价体系有重大影响,房价体系的多层次与集群化,正是中国多层次、集群化的城市体系在房价体系上的投影。
房价与人口、经济密度基本同步分化。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房价与常住人口、地均GDP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均值同步提高,标准差逐年增大,变异系数有所增大,人口规模对房价有较大影响。
表格 5地级及以上城市房价、人口规模与经济竞争力变化趋势
变量
|
年度
|
均值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房价
|
2015
|
5297.882
|
3139.384
|
0.593
|
2182.728
|
33942.16
|
2014
|
5141.207
|
2732.119
|
0.531
|
2528.345
|
24723.23
|
2013
|
4968.585
|
2683.569
|
0.540
|
2435.897
|
24401.97
|
常住人口
|
2015
|
446.5432
|
341.1696
|
0.764
|
24.39
|
3016.55
|
2014
|
443.7548
|
336.9059
|
0.759
|
24.13
|
2991.4
|
2013
|
442.4956
|
335.4401
|
0.758
|
23.6
|
2970
|
经济密度
|
2015
|
3158.911
|
6736.063
|
2.1324
|
28.08605
|
87865.78
|
2014
|
2969.617
|
6215.548
|
2.093047
|
31.47585
|
80330.42
|
2013
|
2747.731
|
5683.525
|
2.068443
|
33.09403
|
72792.32
|
城市规模引力指数与房价引力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引力模型计算了两两城市之间可达性指数,然后根据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两两之间的可达性矩阵,计算出每个城市与全国其他284个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总和,是为城市规模引力指数。观察下图,房价引力指数与城市规模引力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天津等城市规模引力指数与房价引力指数均较高。深圳房价引力指数最高,但其城市规模引力指数相对较低。

图 13城市规模引力指数与房价引力指数散点图
2、房价体系与城市体系具有相似性
房价体系与城市体系都具有多层次性,但前者层级更多。城市体系与房价体系的聚类分析结果见下表,两者都具有多层次性。房价体系可分为8个层次,前四个层次样本较少,只有13个。房价体系可分为9个层次,前五个层次样本较少,只有11个。房价体系后四个层次与城市体系的后四个层次样本数波动更大,分组更不均匀。
表格 6城市体系与房价体系的多层次性对比
人口规模聚类分析结果
|
房价聚类分析结果
|
分组
|
样本数
|
均值(万人)
|
分组
|
样本数
|
均值(元/平米)
|
1
|
1
|
3016.55
|
1
|
1
|
33942.16
|
2
|
2
|
2292.885
|
2
|
2
|
21787.64
|
3
|
3
|
1454.27
|
3
|
2
|
17144.2
|
4
|
7
|
1074.131
|
4
|
3
|
14422.71
|
5
|
38
|
802.0767
|
5
|
3
|
11908.85
|
6
|
72
|
522.1121
|
6
|
25
|
8643.439
|
7
|
95
|
309.4861
|
7
|
40
|
6171.668
|
8
|
67
|
153.8596
|
8
|
155
|
4351.167
|
|
|
|
9
|
54
|
3250.654
|
房价体系与城市体系都具有集群化的特征。从图14城市人口空间自相关与图3城市房价空间相关图可以看出,两者都具有高高—低低的集群特征。
图 14 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