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兴产业激发海沧活力

2017年09月01日 1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位于厦门岛西部的海沧区是福建厦门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区域,也是厦门跨岛发展的龙头。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工业重镇,石化产业曾是海沧的主导产业,产值最高时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八成以上。为了保持这个海滨城区的美丽和活力,近几年海沧努力加快落后产业的淘汰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打造高端前沿的国际一流产业体系,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新材料产业,成为辐射海峡两岸的重要新兴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当前,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转移趋势加快,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抓住国内集成电路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厦门市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带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的战略目标。

  海沧区按照全市一盘棋、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的思路,确立了全力打造以设计、封测和特色工艺产品产业为主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为此,海沧区制定了《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海沧区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全力推进海沧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6月26日,厦门市海沧区政府与通富微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投资70亿元共建集成电路先进封测生产线。不到60天的时间,该项目便完成了项目公司注册、一期地块招拍挂、配套设施完善等相关事项,于8月21日正式奠基。

  通富微电是全球排名第八、中国前三位的封测企业,是国内封测企业中第一个实现12英寸28纳米手机处理器后工序全制程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拥有行业内先进封测技术,整体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轨。

  “通富微电落地厦门,将助力厦门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通富微电总经理石磊说,该项目有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个先进封测产业化基地,补上了厦门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截至目前,随着通富微电、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海沧EDA平台等9个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海沧集成电路产业正在逐渐成形。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只是海沧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经过前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海沧的石化产业已经基本退出,港口物流、机械制造、卫浴等传统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有效破解了新旧动力接续转换难题。

  生物医药是海沧产业升级的另一主角,“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是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引“种子”是指产业倍增计划,培育产业小巨人。今年8月2日,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海沧优质医药产业的一个杰出代表。由厦门特宝生物研发的我国首个国产长效干扰素——“派格宾”进入全国各大医疗机构及定点药店销售,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建“苗圃”是指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已经建成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生物医药协会。这些产业基地的建设,为生物医药发展营造了很好的环境。

  育“森林”是指培育产业集群。近5年来,企业数和产值年均增长均超过10%,2016年累计引进企业293家,实现产值170亿元,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海沧重点推动钨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推动钨业股份、嘉鹭金属等优势企业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型,发展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制造,发展贮氢合金、钴酸锂等新一代动力电池材料,同时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力促2020年产值达到145亿元。

  近日,海沧区委做出了“打造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决策部署。其中,打造高端前沿的国际一流产业体系首当其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也将为海沧在新常态下实现产业强区的历史性转变赢得主动。

  (经济日报 记者 薛志伟 石 伟)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