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地方经济数据"兑水"不普遍 原因多方面

2018年01月24日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统计数据不真实、天津滨海新区因“更改统计口径和挤水分”导致地区生产总值缩水等情况,引发各方关注。

  有观点认为,除内蒙古和天津滨海新区外,其他地区经济数据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也有观点认为,地方统计数据“掺水”,导致全国统计数据也失真了。

  一些地方承认并主动对统计数据挤“水分”,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统计部门也应尽快构建保障数据质量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坚定不移挤“水分”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揭家丑”,表示自治区存在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等问题。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了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原本公布的数据下降了14.4%。内蒙古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也存在“水分”,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内蒙古“挤水分”后不久,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上也传出消息,经更改统计口径后,滨海新区2016年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比此前公布的数值减少3300多亿元;2017年预计为7000亿元,同比增长6%。

  对此,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数据失真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会误导决策,造成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的积聚,更会影响科学决策的各个层面,影响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认为,经济数据造假会严重影响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以注水的数据为依据,政策的精准度就难以保证。数据挤“水分”后,地方经济成绩单不如过去好看,但剔除“虚胖”后,决策部署的依据更真实可靠,政策举措也会更科学有效。

  数据“兑水”并非普遍现象

  两个地区密集挤统计数据的“水分”,引发不少人质疑数据有“水分”是普遍现象,并认为全国的统计数据失真。

  1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回应称,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一些单位的数据真实性,不会影响全国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核算体制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转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国家统计局在核算全国数据时,工业调查采用联网直报系统,农业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服务业调查近年来更多运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据。

  同时,地方也在按照国家统计制度方法进行核算。”宁吉喆介绍,中国的统计数据、统计核算制度并不因为有少数地方或者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一些单位的数据真实性存在一定问题而受影响。

  记者了解到,国家统计局在核算全国GDP时,所利用的基础数据包括通过联网直报方式直接获得的规模以上企业数据,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取得的小微企业统计数据和价格调查数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利用行政记录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和有关统计调查数据。GDP核算的全过程经过了一系列审核评估过程,可以确保全国GDP核算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宁吉喆表示,当前,地方数据加总超过全国总量,这是分级核算的结果。经过近几年努力,这个差距在缩小。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核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实行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时间表、任务书都已经确定了。要加倍努力,确保统计核算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改进统计防止数据失真

  近年来,个别地方统计数据不够真实、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地方受“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畸形干部考核机制影响,个别官员急功近利,在数据统计中注水造假;也有一些地方是因为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或为个人政绩需要,故意少报、漏报,造成数据失真。

  此外,也有一些数据失真是技术原因造成的。例如,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统计内容范围可能还不够全面,与客观真实反映新经济、揭示新变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统计方法与真实反映日益庞大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现象要求不相适应,与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井喷”式增长的大数据资源还不相适应。

  因此,在制度设计方面,必须全力推动依法治统从严治统,维护数据质量和统计公信力。要通过全面执行统计执法检查办法、统计违法举报工作制度、统计执法检查“双随机”抽查办法等,建立健全各专业、各部门数据质量核查制度,搭建起及时发现统计违法行为的完整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统计违法案件直接查处力度,不断加大统计造假成本,抓紧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查机制,提高统计人员的执法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在统计手段方面,专家建议,要运用新技术嫁接、改造、提升传统统计手段,努力形成基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记录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的“互联网+”统计生产方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