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0日在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葛红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9000亿元台阶,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80元,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2.8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获批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举办2013《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
一、经济发展实现稳中快进
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0亿元,增长13.4%。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700亿元,一汽大众三期扩能等159个项目竣工投产,捷普基地、新筑轨道交通等266个项目进展顺利。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增长40%、15%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微型企业扶持计划,新增百亿企业2户,新登记企业4.6万户。全面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依法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
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520亿元,增长8.5%。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8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0亿元,增长12.6%。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连锁经营、同城配送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金融总部商务区和成都民间金融街建设进展顺利,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分别增至61家、72家,总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新开通至法兰克福、伦敦等4条国际直飞客运航线及14天直达波兰罗兹的货运“蓉欧快铁”,荣获2013中国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5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30亿元,同比均增长26%,被评为2013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成功举办全国糖酒会等会展节庆活动,会展业实现综合收入510亿元,增长21%,荣获2013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称号。
三是现代农业较快发展。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320亿元,增长3.5%,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0.5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布局规划,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42%。创新“米袋子”和“菜篮子”保障机制,实施水稻规模化生产奖励政策,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61家,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500人、新型职业农民2.1万人,家庭农场增至833家。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提升,东风水库扩建完成主体工程,龙泉山“百湖”水源工程加快建设,新增节水灌面21.9万亩。
二、对外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一是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2013年6月6日和9月24日,《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分别在我市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在京会见出席财富论坛的企业家代表,俞正声主席和张高丽副总理分别出席华商大会和财富论坛并作主旨演讲。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5名外国前政要、622名嘉宾以及3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的代表出席财富论坛,105个国家(地区)3000多名代表参加华商大会,现场共签约重大项目121个、投资总额1413.5亿元。超过200家境内外媒体来蓉采访报道,有力推动了让世界了解成都、让成都走向世界,论坛后续效应不断显现。
二是投资促进成效明显。预计实际到位内资3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3.1亿美元,分别增长33.2%和20%。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投资促进活动,新引进法国苏伊士、荷兰全球保险等世界500强企业22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至252家。加强重大产业化项目市域统筹,高新区、经开区、天府新区等重点区域招商取得明显进展,新签约德州仪器芯片封装测试、联想区域结算中心、益海嘉里等重大项目400个。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诉求解决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外经外事提升拓展。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90亿美元,增长3.1%,其中成都高新综保区实现进出口253亿美元。进一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以便携式电脑为主导的机电产品出口大幅提升,东盟、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维纳软件等5家企业成为中国服务外包成长型企业100强,地奥、康弘公司的自主研发药品获批进入欧美市场。澳大利亚驻蓉领馆正式开馆,新增印度班加罗尔等4个友好城市,与德国波恩建立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城市伙伴关系。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城市。
四是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成都经济区扩容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在内的区域合作。编制完成《成德绵一体化总体规划》,签署《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以中江县为合作支点共建成德工业园区。成资、成眉等共建工业园区完成投资67.2亿元、引进项目40个。建立成都经济区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机制和医疗协查结果通报机制。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合作全面加强。对口援藏工作扎实开展,启动实施对口援建项目70个,完成投资1.6亿元。
三、城市建设管理加快提升
一是交通通信枢纽加快建设。着力提升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功能,成都新机场完成选址,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位列全国城市第四位,成都铁路调度指挥所、成灌快铁离堆支线建成投用,成绵乐客专、成蒲铁路等加快建设。不断完善市域交通体系,第二绕城高速主体工程完工,大件路外绕线、新邛路等市域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强力推进中心城区缓堵保畅工程,二环路高架、BRT快速公交及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建成运行,地铁2号线西延线开通运营,4号线等5条地铁建设加快推进。继续提高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新增公交车2000辆,在全国率先开通运行免费社区巴士60条,实行早高峰错时公交免费刷卡政策,BRT快速公交和地铁日均载客达90万人次。“光网城市”建设提速,建成4G基站2800个,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
二是天府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正式成立并全面运行。编制完成成都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重要道路、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天府大道南延线、元华路南延线等“三纵一横”二期基本形成通车能力,天府大道三期开工建设,重要节点立交改造加快实施,华阳东、黄水220千伏输变电站建成投用,天然气管线和给排水主干网及配套建设全面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新川创新科技园、龙泉国际汽车城、双流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津新材料产业园等功能区加快建设,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58个。兴隆湖、锦江生态带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
三是城市更新改造明显加快。北改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启动项目409个,完成投资557亿元,曹家巷、八里庄二仙桥、昭觉寺等片区改造顺利,川陕路、熊猫大道等11条主干道路建成通车,荷花池市场等传统市场完成拆除。锦江区、成华区、青羊区和武侯区“三无”院落完成整治和实现自治,南光厂宿舍等棚户区加快改造,宽堂窄门等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二环路、人民南路等6条主干道完成立面整治。建成停车场等公建配套项目379个,新增停车泊位3.5万个。启动小城市和特色镇建设,一般场镇改造完成项目377个、投资45.3亿元。
四是城乡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卫生、市容秩序、道桥病害、集贸市场等突出问题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提升。深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全面供应国Ⅳ标准燃油,实施建筑工地扬尘、秸秆焚烧等专项治理,实现国控污染源二氧化硫在线监控安装率100%。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启动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完成中心城区1792个下河排水口和30条黑臭河渠治理,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深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形成绕城高速200米生态带,锦城湖、白鹭湾湿地、锦江滨河公园一期建成开放,新增健康绿道92公里、城市绿化6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7.8%。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验收顺利通过。
四、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农村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巩固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产权管理体系和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工作,累计发放耕保金61.1亿元。稳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规范有序流动,农村产权交易所交易建设用地指标657宗,交易金额132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余额超过60亿元。实施统筹城乡示范镇综合改革,推进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建设用地等改革试点。全面开展农用地“转征与实施分离”审批改革试点,鼓励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农用地整理66.3万亩。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深化拓展。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涉农社区和村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体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上调至每村每年40万元,新启动融资项目73个。开展乡镇重大公共建设项目民主管理改革试点,实施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改革项目156个。推进农村道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居民饮水保障提升工程,村和涉农社区自来水覆盖率达80%。
三是社会管理改革切实加强。深化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公民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向实有人口服务管理转变,基本实现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子女教育、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完善社会组织分类发展管理办法,拓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社工专业人才增长26%。理顺地名标牌管理机制,加强地名规范化管理。完善街道管理和村社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居务公开,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国首创社区公共财政制度,村民议事会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就业社保稳步提高。实施民生工程163项,财政投入资金412亿元。深入开展就业行动计划,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4.6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0.6万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9.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金预算管理和总额控制,符合条件低保对象4676人整体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市提高低保标准10%以上并实现同一区(市)县内城乡统一,建立社区快速救助机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示范城市。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投资1亿元建成6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3家,新筹建养老床位1.2万张。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30亿元,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7万余套,实现公共住房保障应保尽保。第三轮第二批100个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
二是教育卫生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69.8%,幼儿入园率达98%,中小学校新一轮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完成265所学校运动场改造,建成中小学数字化图书管理平台,实施惠及远郊22.7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设备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医药分开”,36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扩面提质,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单位和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城市。
三是科技文化不断进步。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支持企业牵头建设研发机构,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0余个,新增科技创新载体34家、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2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3.7%,成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加快“文化之都”建设,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资金,建成农村标准化广播室471个、农家书屋463个,新声剧场等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组织开展“太极蓉城”等系列群众体育活动,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地方志、参事、档案、哲学社会科学、科普等工作切实加强。
四是平安成都扎实推进。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城乡结合部、车站等复杂公共场所综合治安管理,集中整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特殊人群和虚拟社会管理,治安案件万人发案数下降8.2%,确保了《财富》全球论坛等大型活动圆满顺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启动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试点,肉类蔬菜溯源体系实现扩面提质,开展食品安全“百日会战”及中药材市场等专项整治。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生产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4%左右。深入开展法治大讲堂活动,完善接访下访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全市信访总量下降13.1%。民族宗教、移民、统计、保密、侨台、人防、双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成功应对“4·20”芦山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
一是迅速开展抗震救灾。“4·20”芦山地震造成我市邻近震中的邛崃部分乡镇13万人受灾,4人遇难,农房倒塌1865间、严重损坏2.8万间。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救援,派出医护人员救治转运伤员,调集救援物资运往受灾地区,确保了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援和妥善安置,受灾地区社会安定有序。同时,积极支援雅安灾区抗震救灾,转移收治雅安地震伤员441人,定向为雅安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016.5万元。
二是积极应对暴雨洪涝灾害。7月汛期我市出现多次区域性特大暴雨并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市90万人受灾,53人遇难,126人失踪,房屋倒塌1159户,地质灾害715处。灾情发生后,迅即开辟抢险救灾应急专用通道,调集救援人员开展救援,转移受灾群众12.6万人,房屋倒塌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安置,并妥善做好善后处置,确保了受灾县(市)社会稳定。
三是加快实施灾后重建。编制完成邛崃市“3+5”首批示范点规划,全面完成灾区重建选址和地质灾害评估,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4207处,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和应急排危工程36项。优先实施灾区住房重建,启动农房重建2449户,完成26224户农房维修加固,引导农民向集中居住区转移居住,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同时,灾区水毁工程全面开展修复。
七、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一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部署,认真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查找“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以“钉钉子”的精神抓问题整改,确保应改必改、应改尽改。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社保、教育、医疗等九大维护群众权益专项行动。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强化“文山会海”和节庆论坛等治理,市政府下发文件和全市性会议分别减少18.6%、12.2%,公务接待费和因公出国(境)费分别减少51.4%、34.4%。
二是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精简调整下放79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停收3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市县两级协同联动审批。深化政务公开,健全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机制,清理完善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名录,主动公开信息14.7万余条。严格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前期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启动移动网上政务大厅建设,90.6%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审批。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称号。
三是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工作,累计办结建议、提案1267件,办复率100%,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6%以上。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度,开展“规范行政执法年”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健全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和省驻蓉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驻蓉部队,向关心支持成都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增收、养老社保、学前教育等民生工程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4·20”芦山地震、汛期暴雨洪涝灾害,以及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期的影响,虽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但是距年初的预期目标相差2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比预期分别相差3.5和2.5个百分点。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积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