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4日 毕小彬)

2014年02月24日 15:48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4日在六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六安市市长 毕小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迎难克坚,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预计,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13.5%。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稳增长,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及时落实并出台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全年减免缓各项税费16亿元,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预计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新增规模企业179户、总数达到949户,其中亿元企业401户、10亿元企业19户。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强力实施市重点项目“253”工程,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增长22%。首矿大昌300万吨钢铁、华电六安电厂二期、华润啤酒/水饮品双百万吨、武钢霍邱冶金工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园区共建招商,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对接,成功承办中国光彩事业六安行活动、第四届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预计招商到位内资830亿元、外资3亿美元,分别增长17.5%、16.8%。落实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增长政策,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增长13.5%;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8.7%。加强银企对接,新增贷款136.1亿元,增长19.8%,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35亿元、项目贷款4亿元。直接融资23.9亿元,获批发行2013年城投债16亿元。

  (二)夯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实现粮食总产88.8亿斤。组织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试验,水稻单产和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全省最高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168”工程,预计加工产值突破700亿元,增长14.5%。舒城县、霍山县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全面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实现茶叶综合产值48亿元。扎实推进百万亩油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荣获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77家、家庭农场145个,流转土地和规模经营244.6万亩,金安区圆满完成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全市农业“三品”认证总数达204个,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入选央视“2013中国十大最具魅力农产品”,霍山灵芝、金寨板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切实增强农业保障能力,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1.5亿元,裕安区连续三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一等奖。

  (三)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袁隆平院士亿牛工作站和博微长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挂牌,填补了全市空白;申请发明专利824件、授权124件,分别增长84%、148%,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5个,预计实现产值307亿元,增长14.5%。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市示范园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扎实推进商标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安徽名牌产品17个、安徽著名商标41件。完成旅游业发展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共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30亿元,分别增长33.3%、36.8%。加强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4个、污染减排项目68个。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霍山县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实施“森林增长工程”43.2万亩,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7个,霍山县成为我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舒城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全面启动。

  (四)促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和收费“一表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强化规划及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金寨农村金融改革扎实推进,金融组织体系、信用体系和服务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六安农村商业银行获批筹建,5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建立综合治税平台信息系统,“营改增”扩围试点改革有序进行。全面开展清理“吃空饷”和市直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启动工商质检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城区基础教育改革,稳妥推进城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五)统城乡,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完成第二轮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三年实施计划,当年实施7大类91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政府性投资42亿元,苏大堰和大雁河综合治理、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其中亚锦赛场馆、城北橡胶坝等47个项目建成使用。开展征迁拆违百日会战,全年征迁面积206万平方米、是前三年的总和,拆违16.87万平方米。加快东部产业新城建设,调整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完成西部生态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凤凰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工。深入开展 “五城同创”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霍山县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推进县城总规修编,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实施美好乡村首批231个中心村特别是83个重点示范村建设,5个乡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启动“三线三边一点一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11条、总里程644.7公里,改造县乡道路646公里、危桥102座,建设城市公交换乘中心和首末站10个。强力实施金寨“5+1”项目,大别山职业学校和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实施“整村推进”196个。深入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寿县、霍邱、舒城与合肥市结对合作不断深化。

  (六)添活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张仁强、张仁秀兄妹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颁奖盛典。寿县荣获“中国书法之乡”,霍山县荣获全省文学创作先进县。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新桥国际阳光半岛、悠然蓝溪、保利文化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加快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选择12个村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提前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396所,新增省级示范普通高中3所。依托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和裕安分院。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新批准民营医疗机构2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亚洲赛艇锦标赛。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7.2‰。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第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人防、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七)惠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实施小街巷综合整治、平价商店建设、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一卡通4项市级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4亿元。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4%。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73万套,基本建成1.84万套,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长安厂、三里街地块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霍山县再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健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包案处访和网上信访活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市信访形势稳定可控。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快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八)转作风,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改进作风,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完善政府议事制度和决策咨询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认真办理《关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的议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的议案》等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96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吸纳“关于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等调研成果,办理政协提案215件。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推进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规范化管理,建立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和规范性文件,审批项目精简率81%,保留项目全省最少,废止规范性文件97件。深入开展“社会评窗口、万人评科长”活动,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回应网络问政,市政府网站在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列地市级政府网站第15名。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项目、财政预算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1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四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形势变化,积极抢抓难得机遇,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开创了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由564亿元增至1004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收入由52.1亿元增至127.7亿元,年均增长25.1%;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87.1亿元增至400亿元,年均增长20.4%;农业总产值由249.1亿元增至372.4亿元,年均增长4.5%,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排名由全省第12位上升至第3位。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3.5:42.3:34.2调整为20.6:46.9:32.5。工业化率由33%提高到39.5%。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3亿元,建成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7.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6.2万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3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道209公里、县乡公路1022公里。治淮3项骨干工程和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全面完成。电力、通讯、网络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政府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先进地区称号。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比重由61.7%提高到67 %,实现税收由27.3亿元增至89.3亿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累计招商到位内资2441.4亿元、外资9.8亿美元,年均增长44%、22.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6.2亿美元,年均增长24.3%。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累计投入民生支出211亿元,惠及710万城乡居民。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6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320元,年均增长16.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8.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9.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7.59万户。公共教育、文化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2.88%,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四年,我们有着太多感慨和激动。这四年,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先后亲临六安视察指导,对老区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给予我们特别厚爱和极大鼓舞;这四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规划,把六安纳入规划范围,给予我们特殊帮助和大力支持;这四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皖北及沿淮部分市县发展、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等重要决策部署,为我们加快发展赢得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今日六安正处在积聚实力、充满活力、彰显魅力的重要发展阶段。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实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去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四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能和绩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四年,是我们抢抓战略机遇、加速跨越崛起、建设幸福六安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牢把握“四化同步”战略部署,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致力提速增效、争先进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更加注重平稳较快增长,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计民生,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全力加快幸福六安建设进程。

  根据市第三次党代会部署,今后四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推进实力六安建设。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1.5%;粮食总产达到100亿斤;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8%;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0亿元,年均增长13%。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推进活力六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汇聚,科技创新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到2017年,全市到位内资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2亿美元,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达到12.4亿美元,年均增长12%。

  ——推进魅力六安建设。青山绿水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中心城市滨水生态文化特色日益彰显,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5%。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推进和谐六安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区域、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畅通,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治理方式进一步改进,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推进幸福六安建设。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到2017年分别达到3.12万元、1.1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12%,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工程全面加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四年的主要任务: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招投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类要素市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深化开放合作,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深入推进与合肥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合作、生态保护、市场开拓、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开拓国际市场能力。

  第二,打造六安经济升级版。坚持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重点突出、特色明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168”工程,打造千亿元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改善消费环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舒城、霍邱、寿县县城建设中等城市,推动霍山、金寨县城和叶集城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特色集镇,建设美好乡村;到2017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85万人,全市半数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应用,“数字六安、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举中国梦精神旗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六安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支持文化企业做精做特做大做强,叫响大别山(六安)品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体现六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抓好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市人民。

  第四,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保基金的征缴、发放和管理,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逐步落实完善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把六安建设成为全省最和谐稳定的地区之一。

  第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山青、水净、天蓝、气爽的人居环境。认真实施《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沿淮、沿湖、沿库湿地恢复治理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深入推进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区治理和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林二期建设,继续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建设,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预警监管和执法,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