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泉州市长郑新聪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6日在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泉州市市长 郑新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泉州市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保稳、求进、攻坚,较好地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运行健康平稳。面对复杂严峻局面,主要经济指标在高基数上实现较快增长。初步统计(下同),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250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总收入649.6亿元、增长1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6.4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增长24%,外贸出口158亿美元、增长27%。
——软硬实力明显增强。国家“金改区”建设有效推进。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成功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新对接重点项目342个,总投资3257亿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
——城乡建设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88.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1.5%。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继续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综治“长安杯”等称号。
——民生保障有效加强。全市财政民生支出301.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8%。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
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思忧患谋长远,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深入开展“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组织学习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建言献策,高质量完成一批重点调研课题。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快创新转型 推动长远发展的决定》,制定实施加强重大项目工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发展的正能量进一步汇聚。
(二)稳增长调结构,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应对困难有力有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狠抓各级政策兑现,出台稳工业“8+10”等措施,落实企业帮扶资金19.3亿元、结构性减税和税收奖励35.3亿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近2亿元。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每月召开经济分析会。定期分片区召开企业座谈会,协调解决问题近2000个。组织“万家企业手拉手”等9个专项行动,180家龙头企业与1268家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对接产能450多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0亿元,增长2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获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5.3万亩,有效保障项目用地。强化内外市场开拓。成功举办泉州商品博览会、“品牌泉州境外行”系列活动。组织实施鞋服企业去库存。外贸进出口额达280亿美元,口岸通关便利化服务水平评比全省第一。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突出工业支撑。出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安排超过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百个重点转型项目。完成制造业投资912亿元,中化炼油、联合石化“脱瓶颈”、玖龙纸业等52个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8%,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3%,亿元工业企业达1880家。深入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382个项目完成投资551亿元。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0万标箱;泉州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新增3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获批建设,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石狮获评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完成旅游总收入447亿元、增长18.8%,获准赴台“个人游”试点,泉台空中直航实现常态化,成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仙公山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强化科技创新。培育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311家,新增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引进并启动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装备制造研究所。认真实施“蓝火计划”。“6·18”对接合同项目643个,同比增加108个。新增授权专利1.3万项,制订和修订标准62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强化商业模式创新。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规划建设电商聚集区7个,设立淘宝网泉州运动品牌馆,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000亿元、增长60%。菜鸟智能物流东南核心节点项目落户晋江和台商区;中兴外贸电子商务在泉设立总部,跨境电商平台投入试运行;民生电商在泉设立全国纺织、鞋服网络金融事业部。强化人才支撑。列入国家、省引智项目8个,对接海外高级人才项目团队12个,新增博士后工作站4家。出台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措施。
(三)抓调度促落实,重大项目强力推进
“五大战役”持续深化。完成投资174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2%。莆永、南石高速建成通车,国道324线晋鲤段拓改、中化青兰山配套码头等竣工投用。泉州湾跨海大桥、海峡石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扎实推进。国道324线丰洛段拓改、西气东输三线等开工建设。启动城乡基础设施六项“提升工程”。“三维”对接成效明显。深入开展招商大会战。新签约央企项目6个,总投资402亿元。“9·8”投洽会和侨洽会对接项目157个, 总投资135.4亿美元,签订5亿美元以上合同项目6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第三届省民企对接会对接项目81个,总投资1343亿元,引进民企500强企业7家。新增泉商回归项目125个,总投资1127亿元。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建立重大项目每月一次的协调调度会制度,协调项目96个,绝大多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建立招商项目跨县域落户利益共享机制,实施重大项目招商奖励政策。推行重点项目联合预审和审批代办,提供“月嫂式”服务。出台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意见,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33个工作日。
(四)激活力求突破,“两项改革”成效初显
“金改区”建设开局良好。认真落实12部委《总体方案》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出台9份配套文件。实施金改项目67个,完成或部分完成43个。获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上报民营银行、泉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筹建方案。新设银行机构37家、升格2家,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143家、准金融机构42家,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投入运营。新增上市企业5家,再融资企业2家,融资总额69亿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揭牌运营,挂牌企业已达52家。发行债券126.3亿元。建设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成功举办两岸金融合作论坛。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增长18%。“综改区”工作有效推进。认真落实省政府《若干意见》,组织实施10个方面45项重点改革。出台打造九大重点产业链等政策措施。丰泽、晋江服务业和石狮全域城市化、德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获批省级试点。企业纳税自主申报、按实征收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稳步推进。被列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试点城市。
(五)强基础重统筹,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好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全市农林水支出46.6亿元,增长20.7%。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六大工程”项目3474个,完成投资29.1亿元,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初步建立村庄保洁常态化机制。建设2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200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省级农民创业园和示范基地9个、设施农业3000亩、“菜篮子”基地11家、林下经济示范点41个和农民专业合作社64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获批建设。争取上级渔业补助9亿多元,获批远洋渔业项目2个。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水利项目88个,完成投资40亿元。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彭村水库、晋江防洪工程等16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治理河道90公里,新解决36.4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升级电力农网110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3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65公里和危(病)桥142座。积极应对台风,加强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成效明显。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324个项目完成投资351亿元。拓展城市空间。启动环湾县(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晋江滨江、江南、万安、台商区等新区开发加快。实施城市改造更新项目65个,完成投资95亿元。中心市区安置房在建148万平方米,竣工70万平方米。优化景观环境。实施“点线面”攻坚项目85个,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131公里休闲绿道,初步形成泉州山水慢行系统。建成中心市区供水管网145.6公里。投入1.2亿元开展中心市区防洪排涝整治。持续推进城市内沟河截污。全市改造建设污水管网27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改进城市管理。率先在全省启用“数字城管”系统平台。深化市政道路和卫生保洁精细化管理,城市卫生综合考评和井盖防坠网加装工程被列为全省典型。交通组织管理进一步优化。出台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指导意见,简化公共维修基金提取程序。深化违法建房专项治理。加快城镇发展。县城和南、北翼新城规划建设扎实推进。21个省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实施项目730个,完成投资412.5亿元。陈埭、水头两个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顺利实施。
生态建设继续强化。成功获批省级生态市。启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行动,实施节能重点项目141个、减排治理项目1177个,淘汰落后生产线74条,较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出台落实印染行业转型升级意见,加快推进集控区建设和企业整合。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项目125个,完成投资17亿元;启动晋江、石狮、南安跨境流域污染治理和山美水库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工作;开展21条小流域“赛水质”活动。在全省率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验收。开展“两江”下游非法采砂堆砂专项整治。完成植树造林3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1.6万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74.7万平方米。
(六)创特色集亮点,文化发展成绩斐然
精心做好首届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竞选工作,成功荣获这一世界级城市名片。精心举办海峡论坛泉州系列活动、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完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成立中国社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闽南侨批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条、“中国传统村落”6个。木偶剧获“文华奖”,南音、高甲、歌舞新剧目获国家级大奖,梨园剧团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木偶剧院竣工,国家一级图书馆增到7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泉籍运动员在体操世锦赛和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文博会签约项目18个、合同金额30亿元。新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20%。
(七)惠民生增和谐,社会建设同步加强
不断健全社保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城镇职工“五险”参加人数累计增加36.4万人次。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5.5%和99.9%,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实现厦漳泉城镇职工医保卡三地通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建设提升乡镇敬老院24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50个、农村老年活动中心20个,创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4个。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5万多套,配租配售8000多套。新增归集住房公积金43.8亿元,发放贷款33.3亿元。新增平价商店34家,物价保持稳定。全市慈善组织到位善款5.9亿元,侨捐公益事业5亿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9所。7个区(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率达92%。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1.8万多个。五中城东新校区正式招生。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建成,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正式招生,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批设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外省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加快提升卫生事业。出台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行政村卫生所实现药品销售零差率全覆盖。石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落实方便群众就医措施。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全部投用,二院东海新院基本建成,全市新增医院床位2350多张。加强计生优质服务和“三高”综合整治,人口自然增长率7.9%。。全力保持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泉州”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巡逻防控体系。深入实施“六五”普法。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认真落实信访“路线图”,信访总量下降9.3%。累计发放流动人口居住证124万张。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绩。扶持驻泉部队“两中心一基地”、“四个一好”工程建设,驻泉部队官兵积极参与驻地抢险救灾、“平安泉州”和“美丽乡村”建设,省级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支前、统计、审计、方志、气象、老龄、老干部、老区、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八)优服务提效能,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把办理代表建议意见作为“法定作业”,切实回应代表关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相加达100%。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委员提案57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开展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窗口即办率提高至60.4%。建立完善市级政府投融资体系,规范资金统筹和管理。设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动市级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着力整治“四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行政监察、机关效能、绩效考评等工作。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泉创业务工人员,以及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泉州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能完成年度预期目标。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规模偏小。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好项目、大项目不多,融资、征迁、审批等保障不够到位,“落地难”问题还比较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商业模式创新不快,市场开拓压力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中心城区辐射不强、配套滞后,农业农村基础仍较薄弱。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民生事业人均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政务环境仍需改进,少数公务人员担责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对此,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