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在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中国出境游客再度大掏腰包。调查显示,国民境内游消费“羞羞答答”与境外游消费“一掷千金”形成强烈对比。
出国购物“花去”全年生活费
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花费超过630亿美元,同比增长35%,贸易逆差386亿美元。在我国出境游客海外消费占比中,有65%的钱花在购物方面,赴香港地区游客中购物消费占比高达71%。
出国一趟花费,堪比全年生活消费。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针对上海消费市场的调查显示,2012年上海出境消费人数为177.93万人次,平均每人次境外消费3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2012年上海居民人均年消费26253元,基本停留在日常生活保障层面,诸如食用农产品和主副食品、交通和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
反观境内旅游消费,就显得“羞羞答答”。国家旅游局统计处和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处联合发布的《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综述》显示,2012年,国内游客人均花费767.9元。
境内消费环境滞后
随着景区逢节降价、高速公路节假日免通行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法等利好政策措施出台,国民出游步伐日益加快。但为何中国游客在境内旅游目的地几乎“一毛不拔”,在国外却肯“一掷千金”?
首先是观光旅游仍然大行其道,休闲旅游未成主流。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游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游客仅占11%,远低于探亲访友(39%)和观光游览(32%),居民对休闲度假旅游的理解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再次,爆棚的景区让游客避之不及。今年国庆节期间,九寨沟等著名景区再度出现“爆棚”现象。“当时就只想赶紧逃离景区,哪有心思挑选纪念品。”自驾游客张同与说。
如何才能让游客掏腰包?
如何才能让国内游客在国内出游时心甘情愿买单?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建议,旅游企业本身应及时调整业务形态,摒弃对“门票经济”的依赖,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才能促进餐饮、购物等二次、三次消费,扩大景区收入来源。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认为,本土品牌也要有与国际大牌PK的战略眼光,应促进本土品牌形成国内强势的高端消费品。
(责任编辑:宋雅静)